报告期内,大可股份的采购、成本与存货,甚至营业收入都存在大额的异常情况,如果不进一步对这些异常做出合理的解释或修正,恐怕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近日,主要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的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可股份”)发布了更新版本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在旧版招股书的基础上新增了2018年前三季度信息。招股书披露,大可股份拟募集36576.95万元,用于年产19万立方米定向结构板(OSB)建设项目和人造纤维板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
通过IPO募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大可股份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合理需求”,但从其公布的招股书所披露的相关信息看,其“合理需求”似乎又有些不合理。报告期内(2015年至2018年1~9月),大可股份的采购、成本与存货,甚至营业收入都存在着大额的异常情况,如果不能进一步对这些异常做出合理的解释或修正,即便是能过会,恐怕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采购数据异常
招股书披露,大可股份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木质原料、化工原料、电力能源以及人造板等,采购总额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梳理公司披露的相关财务报表数据,《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发现大可股份报告期内连续出现每年数千万元的采购无相关财务数据予以支持的现象。
例如,在2018年1~9月(即前三季度),大可股份的采购总额为33931.15万元(如表1),按16%的税率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则其前三季度的含税采购总额达到了39699.45万元。理论上,这个规模的含税采购总额在财务报表中必然体现为相同规模的现金流量流出,或者相同规模的应付账款等经营性负债的增加,抑或两者兼有,与采购形成合理勾稽关系。
合并现金流量表显示,2018年1~9月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有36041.24万元,考虑到同期预付款项比年初增加的208.54万元影响,则前三季度用于采购的现金流量大概为35832.70万元。将现金流量和39699.45万元含税采购总额勾稽,仍有3866.75万元未付现的含税采购额需要形成新增经营性负债,即体现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增加。
然而,资产负债表所显示的数据并非如此。2018年9月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有1052.77万元,和年初相同项的657.34万元相比,只新增了395.43万元,远远少于未付现的含税采购额。这意味着在前三季度里,还有3471.32万元的含税采购金额既没有得到现金流量的支持,也没有获得应付账款等经营性负债与之相匹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招股书中并未披露票据背书情况,因此对于大可股份是否使用了票据背书支付货款一事不得而知。
此外,大可股份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只有497.97万元,而在非流动资产当中,除了预付购置长期资产款而形成的其他非流动资产增加了约5000万元之外,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这和“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5868.88万元相比,相差并不明显。很显然,这种微小的差异是对冲不了上述分析中出现的数千万元差异的。
除了2018年前三季度数据出现差异,2017年和2016年的采购方面数据也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2017年的采购总额是43118.55万元,再加上17%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则含税采购总额有50448.70万元。同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41743.96万元,冲抵预付款项增加的335.78万元之后,支持这年采购现金流量为41408.18万元,应付款项新增了41.77万元。几者相互勾稽,可知有8998.75万元的含税采购额并没有获得相关财务数据的支持,同样,这个偏差数据也未能在票据背书、长期资产购置等方面获得合理解释。而2016年的采购数据在经过与现金流和应付款项数据勾稽后,也发现有8447.65万元的含税采购金额没有获得合理财务数据支持。
报告期内,大可股份连续出现数千万元含税采购金额虚增情况,如此结果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其招股书所披露的采购数据真实性。
无法理解的成本误差
采购数据出现明显偏差,对于相关的营业成本和存货也会形成很大影响,分析招股书披露的营业成本及存货信息可知,这两个项目很难与采购形成合理的匹配关系。
在2017年的采购总额中,除去非自产产品的人造板采购之外,为自产产品而采购的木质原料、化工原料、电力能源及其他采购合计有36413.43万元(如表2)。理论上,这些采购都将通过产销过程而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之中,作为其中的原材料成本,或者是作为库存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而体现为存货的增加。
根据招股书,2017年自产产品的主营业务成本为39971.22万元,其中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所占比重有81%,由此可知大约有32512.59万元的成本是原材料及电力能源的采购结转而来的,这也就意味着,理论上还有3900.84万元相关采购额需要体现为原材料存货及库存商品原材料及能源成本的增加。
在2017年年末存货中,原材料有3498.43万元,和上一年年末的相同项目金额相比较,新增了1433.55万元,与理论值相比,还有2467.29万元的原材料及能源采购必然会体现为库存商品的原材料及能源成本的增加。
可奇怪的是,2017年年末的库存商品为4366.50万元,和上一年年末库存商品金额5943.56万元相比,不但没有新增,反而还减少了1577.06万元,按这年主营成本之中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所占比重81%计算,实际上体现为库存商品原材料及能源成本减少了1282.78万元。
一增一减,主要原材料及能源的采购和主营成本、存货之间竟然相差了3750.07万元。显然,这个差异已经超过了企业可接受的合理误差范围。
用同样的分析方法,《红周刊》记者发现2018年1~9月的采购与成本、存货之间同样出现数千万元的异常。在今年前三季度,大可股份的自产产品所需各类原材料、电力能源等采购金额为28162.18万元,比自产产品的主营业务成本29232.42万元多出4048.36万元。理论上,这剩余的四千多万元采购必然体现为存货中原材料及库存商品相关成本的增加。
存货中,大可股份2018年9月末的原材料比期初金额减少了620.27万元,而库存商品比期初新增了1308.10万元,按同期主要原材料和能源占成本的比重82%计算,新增的库存商品中原材料及能源成本约为1079.05万元。综合起来,存货仅体现出了458.78万元的原材料及能源成本的增加。显然,这一结果和前述理论上应新增的4048.36万元相比要少3589.58万元。
同理进一步推算2016年情况,可发现当年也有3542.93万元的原材料及能源采购额与成本不符的情况。
连续三年,公司在成本数据上均出现了偏差,进一步佐证了前述采购数据上的偏差。不可信的营业收入
除了采购和主营业务成本不排除有问题存在外,公司营收方面数据在财务勾稽关系上似乎也不太理想。
2018年1~9月,大可股份的营业收入为43764.81万元(如表3),从谨慎角度考虑,按变更之后的增值税税率16%计算销项税额,则含税营业收入为51204.83万元。同期,2018年前三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有47418.25万元。两者勾稽,还有3786.58万元的含税收入未能收到现金,理论上这将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等经营性债权出现相同规模的增加。
在资产负债表中,2018年9月末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3206.03万元,将118.44万元的坏账准备考虑进来,则合计比期初相同项目的金额仅新增了876.99万元,显然这个结果是远远少于上述经营性债权应该增加的数千万元金额的。这难道是同期预收款项出现了大幅变动?
事实上,大可股份的预收款项规模不大,在2018年9月末的时候只有370.62万元,相比于期初的金额,仅增6.44万元而已。显然,预收款项的增减变化是根本造成不了上述数千万元差异的。
2017年营收数据同样存在问题。当年的营业收入58243.39万元与17%税率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合计可推算出,含税营业收入达到了68144.76万元,与同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60355.14万元勾稽,理论上有7789.62万元未付现的含税收入需要体现为应收款项和预收款项等经营性债权的增加。
可事实上,2017年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合计减少776.42万元,同时,预收款项也减少了200.60万元,两项综合起来可知,这年经营性债权不但没有新增,相反还减少了575.82万元。而在一增一减下,差异数据增加至8365.44万元,即有8365.44万元含税收入存在虚增的嫌疑。
同样的方法分析2016年数据,大可股份当年含税营收也存在8986.26万元虚增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