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全球第一只指数基金诞生。1993年,道富环球推出了美国第一只ETFSPDR,自此拉开了ETF和指数基金大发展的序幕。
2000年以来,美国进入了指数基金发展的繁荣期,规模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29%,占比由15%增长至35%。根据ICI统计,截至2017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规模18.7万亿美元,其中ETF数量已经超过1800只,规模超过3.4万亿美元。
反观我国,公募基金从1998年开始起航,二十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从结构上看,货币基金占比过高,货币基金占公募基金整体规模的60%,而指数基金规模总和仅有6900亿元,仅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6%,指数基金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美国指数化投资
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从长期来看,美国指数基金的业绩要优于主动管理基金。因为美国市场有效性较高,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行为较为理性,所以长期来看主动管理基金并不能持续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且主动基金费率要高于被动指数基金。而国内市场不够成熟,市场信息不对称,波动性较大,导致超越指数表现的alpha长期存在,主动管理基金在一定时间内,尤其是市场上涨时可以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
其次,销售机制的差异。我们知道,美国基金销售以“投顾模式”为主导,80%以上的公募基金销售都是通过第三方投资顾问实现的,投顾与基金公司完全独立,投资者向投顾缴纳咨询费,投顾则会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优先选择成本低廉、性价比高的指数基金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
而国内公募基金销售目前仍旧依赖以银行为主的传统渠道,通过尾随分成等形式获得中间收入,代销渠道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优先代销和给客户推荐管理费率高的主动管理基金。
第三,制度红利作用不小。80年代美国401(K)计划推出,公募基金在美国家庭养老计划中的占比不断上升。401(k)计划给予雇主部分企业所得税的扣除,给予雇员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雇员在退休时才需要交纳税款,这些优惠政策极大促进了养老金规模的攀升,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流入了公募基金,其中透明度高、低成本、收益相对稳定的指数基金承载了大量资金。
国内指数化投资展望
2018年以来外资布局A股提速,累计流入资金超4000亿元,机构资金配置比例提升将促使A股投资行为理性化、价值化,获取高于指数的超额收益将愈来愈困难,机构资金会更加青睐具有成本低廉、风险分散、操作透明、交易灵活等特性的指数基金。
其次,随着FOF以及第三方销售平台和智能投顾的崛起,单纯依靠传统的分佣模式进行基金销售已经不可持续,从资产配置角度为客户提供投资组合和理财服务的形式更加符合投资者的利益,目前国内的指数基金已基本能满足客户进行资产配置的要求,投顾模式也有望在未来得到推广。
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已经在着力发展养老金第二和第三支柱,以美国的经验来看,401(k)计划中投资指数基金的比例超过30%,去年推行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以及养老目标基金未来将有相当比例进行指数化投资,这有利于养老型基金进行业绩跟踪,贴合养老金长期投资、稳健增值的需求。未来随着我国FOF、养老基金进一步发展,指数与指数化投资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