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桔
随着节后股市行情的水涨船高,场内交易的ETF基金也持续燃爆。截至3月7日收盘,今年以来10只ETF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了40%;而在全部纳入排名统计的143只股票型ETF中,139只ETF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超过了10%。
在良好业绩的驱使下,股票型ETF基金的规模效应持续发酵。但对比去年而言,ETF领域的角力还是出现了些许变化,中证500颇有接棒上证50上位之势,同时以证券类ETF、信息技术ETF为代表的一批行业类ETF成为助推板块的重要推手。
在接受《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平安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监成钧指出:“随着市场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主动产品取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ETF这一大类资产配置工具则受到更多关注。本轮ETF规模的增加,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推动的。机构投资者对ETF的认可度显著提升,社保、险资、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大量增持。个人投资者的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接受大类资产配置的概念,ETF拥有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优势。”
前十基金公司跑马圈地 天弘基金独自缺席
开年迄今,公募基金ETF大战好戏频出,而经过上一轮跑马圈地后,目前头部基金公司基本在主流宽基指数产品上形成了寡头垄断。
根据《红周刊》记者的统计,目前在内地公募的头部基金公司中,多家基金公司实际已经在ETF产品上下以重注,部分基金公司甚至已经构筑了完备的ETF产品矩阵。我们以内地老牌的华夏基金为例,公司的ETF产品矩阵中包括了上证50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中小板、恒生等多只产品,产品的总数量超过了10只。
值得注意的是,从节后ETF的发行来看,部分非头部的公募基金公司实际也参与到抢食蛋糕的队伍中来。具体来看,中融基金正在发行央视财经50ETF及其联接基金,而方正富邦则正在发行中证500ETF的联接基金。综合稍早前ETF类新成立的产品整体分析,《红周刊》记者发现实际基金公司同时在发场外ETF联接产品的也不在少数,说明公募也在积极调动各种因素来参与这场“盛宴”。
但是,并非所有的头部公司都对ETF产品“感冒”,实际上也有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缺席了这场衍生品大戏。首先看排在前10位的基金公司,根据《红周刊》记者的统计,天弘基金是其中唯一一家旗下没有ETF基金的公司。对此,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天弘基金,接线人士向记者证实公司目前只有LOF基金,旗下并无ETF产品。
综合记者的采访,实际上2016年底时,天弘基金就曾经考虑过推出过ETF基金产品,彼时公司已经开发了少量指数跟踪型基金产品。“后来迟迟没有了下文,因为公司考虑到ETF的流动性差,尤其是对于散户来说,虽然机构可以找券商做市,但散户只能根据当天的市场环境买卖。而且传统指数基金的费率也已经比较低了,基金转换效率也较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判断彼时公司的思路。虽然后来公募行业推出了拓宽销售渠道的ETF链接基金,但显然天弘没有把这类产品重视起来,形成了迄今为止的空白。
继而看排名11~20位的基金公司,实际上还不仅仅是天弘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农银汇理和兴全两家基金公司同样没有ETF产品。其中,前者旗下只有两只被动指数型基金,而后者亦如天弘基金,旗下虽有多只LOF基金,却不见ETF基金的“踪迹”。
对此,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指出,实际上,对于头部基金公司而言,各家基金公司发力的重点还是不同,比如ETF产品数量不多的中银基金明显在固收上有所侧重。“由于顾虑到同质产品很难有所突破,创新产品也很难快速进入市场,故而一些基金公司暂时放缓了ETF的布局力度甚至没有布局ETF。”他进一步强调指出。
宽基ETF角力行业主题ETF 百舸争流谁能笑傲?
2018年全年,虽然两市指数表现不济,但ETF基金的整体规模却实现了逆市增长,特别是宽基ETF的份额增长尤为突出,具体包括了沪深300、上证50、创业板指、中证500等等,特别是上证50ETF在12月规模超过500亿元。
对此,光大证券(601788)分析师刘均伟指出,彼时几只国家队基金份额赎回,资金可能以ETF的形式进行投资。从时间来看,救市资金完全赎回的时间在2018年三季度末前后,这也是ETF规模增长最快的时间段。从救市角度,申购ETF直接购买指数成分股,对指数起到了支撑作用;而从公允性角度,申购ETF不涉及个股的选择,能够更好地保证资金投资的公允性。
当然,ETF的爆发是种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成钧也向记者分析:“去年市场处于持续下跌行情,许多宽基指数PE都接近历史低位,比如沪深300在10倍附近,中证500不到20倍,给投资者投资ETF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而每当市场信心跌至冰点时,往往正是下一轮行情的蓄势期。所以一些长期配置的大资金会逢低借道宽基ETF抄底A股。2018年ETF累计净流入2277亿元,其中仅10月份一个月时间净流入超过800亿元。可以说ETF资金的持续流入往往是市场见底的一个重要信号。”
但2019年以来,随着股市出现强劲反弹,特别是春节后两市多次出现成交万亿的暴力逼空行情,股票型ETF转而整体呈现持续净流出状态。数据统计表明,截至3月6日,今年股票型ETF流出约200亿元,其中3月以来净流出47亿元。具体品种看,今年赎回最多的是沪深300、创业板等指数类的ETF。
不过,与宽基ETF热度逐渐减退不同,行业类ETF却在这场竞争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中多只产品实现了净值与规模的同步增长。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行业ETF的份额也出现了迅猛增长,在32只行业指数ETF中,20只在开年迄今实现了份额的增长,其中最多的一只证券类ETF已经增加了近4亿份。
深究ETF基金内部“此消彼长”背后的原因时,多位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直言,市场出现明显的赚钱效应是直接的推手。“ETF投资者在熊市中想通过宽基指数ETF建立底仓,在牛市确认期间通过板块轮动配置滞涨板块,而在确认牛市后则更希望抓住细分板块跑赢指数。随着市场带来的短期反弹行情,机构投资者和活跃资金撤离宽基ETF获利了结,转向了券商等细分行业的ETF追求更大弹性;同时,在分级基金受限的情况下,行业ETF显示了良好的替代性。”一位基金分析师如是指出。
群雄逐鹿“强者恒强” 同质化竞争比拼基金公司“内功”
然而,在这场愈演愈烈的ETF大战背后,更多实力平平的基金公司只是选择冷眼旁观,因为在宽基指数和行业类指数ETF已经充分被挖掘的前提下,品牌和股东劣势的中小基金公司几乎不可能有后来居上的胜算。
显而易见的是,这场持续至今的ETF大战某种程度上也初步分出了高下,头部基金公司尽享王者盛宴。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贾志指出,从上交所公布的ETF数据看,博时基金是这场ETF大战的赢家,因为博时基金在2018年4季度成立的央调ETF,直接募集了252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注意。新华基金(博客,微博)应该是这场ETF大战的输家,新华基金旗下的MSCI新华,份额从2019年年初的11509亿,一直降低到3月5日的1609亿,下降比例达到86%。
而值得注意的是,ETF的规模还存在强者恒强的情况,ETF规模越大,日均成交量越高,流动性就越高,就会有更多投资者选择这只ETF产品。
但需要强调的是,就ETF这类在场内挂牌交易的基金产品而言,实际上如何控制好合理的规模也是颇具学问。“ETF是指数基金的一种,对指数基金的考量主要是从跟踪误差和信息比率两方面进行的。但是对ETF来说,最重要的是跟踪误差,信息比率其实对ETF并不重要,只要能紧跟标的指数,收益如何并不重要。ETF规模越大,日均成交量越大,跟踪难度就会直线上升,因为ETF规模变动,都需要从市场上买卖相应的股票,对市场造成冲击。反过来说,ETF规模也不是越小越好,因为基金会有一部分固定成本,当ETF规模太小,这些固定成本对基金的跟踪效果影响更大。所以,ETF的规模应该被控制在基金公司的能力范围之内。”业内人士指出。
不过,综合《红周刊》记者的采访,困扰ETF基金投资者的首要因素,还是在面对琳琅满目的ETF产品时,如何有效破解相关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仍以上文提到的创业板ETF为例,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产品就有9只之多。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看似就是多元化开发ETF产品,打造ETF产品矩阵。成钧向记者指出:“在资产配置实践中,核心-卫星策略是一类重要的投资策略,被市场广泛使用。宽基指数由于市场覆盖度高,天然成为核心-卫星策略中核心标的的首选。国内的情况是,大部分机构在做核心配置时,都会优先考虑沪深300、中证500这样的宽基指数。卫星部分的策略则比较多样化,主要包括风格指数、行业指数、Smart Beta策略,主题指数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红刊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