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随着科创板即将面世,不少PE机构开始拿它作为募资的新金字招牌。
投资者赵诚(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2月中旬以来,他先后接到3家PE机构的募资路演邀请参加他们发起专门投向拟科创板上市项目的PE产品(以下简称“科创板PE产品”)。其中2家PE机构甚至将这类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设定在20%以上。
“但市场热点叠加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依然无法打动多数高净值投资人。至少在募资路演现场,多数与会人士选择了观望。”赵诚告诉记者。这或许是此前新三板投资基金收益惨淡,让他们对这场投资盛宴趋于谨慎。
不过,市场永远不缺乏激进的逐利投资者。
一家PE机构负责人告诉他,他们发起的科创板PE产品已募集约40%资金,即将投向两家拟在科创板上市、并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股权。若他打算赶上这个十年难得一遇的重大投资机遇,还得尽早敲定投资事宜。
“坦白说,由于科创板运行机制与主板,创业板有很大不同,我担心他们所说的科创板投资机遇能否真正兑现。”赵诚直言。
科创板PE基金募资困局
2月底,赵诚参与了其中一家PE机构发起的科创板PE产品募资路演活动。
为了能成功获得募资,这家PE机构可谓做足了功夫。一方面,PE机构已储备约10家拟登陆科创板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涵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甚至部分企业还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有可能跻身首批登陆科创板的公司;另一方面,他们专门抽调了深谙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前景的资深合伙人作为科创板PE产品管理人,以便不断寻找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此外他们还建立相应的投后管理与增值服务机制,帮助投资企业实现更快的业绩增长。
“甚至他们还私下透露,目前有三个拟科创板上市企业因具备很强技术优势与高估值,很可能在未来3年内实现年化逾30%的投资收益。”赵诚回忆说。
但是,面对PE机构的竭力游说,真正动心的投资人则屈指可数。
“面对投资诱惑,多数出资人选择了沉默与观望。”赵诚回忆,他们与PE机构负责人交流的问题,也主要局限在科创板注册制与当前主板审核制的区别,以及科创板股票定价机制是否会出现开盘下跌等问题上,很少涉及对拟投资项目发展前景的探讨。
在他看来,这与此前新三板面世前,新三板投资基金备受高净值人群追捧的景象截然不同――当时众多投资人追着PE机构询问拟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转板将会带来多高的额外收益。
“感觉如今很多投资人都变得相当理性,不再因为项目高回报预期与机构的游说而冲动投资。”赵诚告诉记者。通过与数位投资者沟通,发现这场募资路演活动“雷声大雨点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有过PE产品投资经历的投资人对项目退出周期过长深感担忧。尤其是当他们发现科创板放宽了上市企业科研人员持股退出锁定期限,但对PE股东的股权退出没有较大力度松绑时,纷纷担心自己又得经历漫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拿回投资本金收益。
“小插曲”背后的出资人利益纠葛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募资路演活动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很大程度影响了多数与会投资人的决策。
具体而言,一位投资人突然发难,质疑这家PE机构借科创板面世机会进行“内幕交易”――拟将关联基金持有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溢价转让给科创板PE产品,如此前者顺利实现获利退出,后者则承担高估值接盘的投资风险。
“由于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转让价格,要比当初投资成本高出3倍多,现场一下子议论纷纷,部分投资人直接要求PE机构负责人对此给予合理解释,甚至有个别还一口咬定自己又将沦为最后的买单者。”赵诚回忆说,其间,部分投资人也曾询问这场“内幕交易”真实性,很快他们得知这位爆料者认得上述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才了解PE机构相关项目转让的规划,这个“小插曲”,一下子令募资路演活动陷入僵局。
上述PE机构负责人不得不对此多番解释,一会儿直言关联基金即将到期,因此基金管理团队才考虑在项目尚未登陆科创板前先转让出去,将相应投资本金利息结算给出资人;一会儿又透露整个项目转让过程属于合规操作,持有这家企业股权的关联基金咨询委员会(由出资人组成)已同意项目在上市前按合理估值退出,并将上市投资收益转让给新基金;目前只需科创板PE产品咨询委员会(也由出资人组成)投票同意,就能顺利开展项目转让工作。
“不少投资人仍然不依不饶,毕竟谁都不愿在项目尚未登陆科创板前,成为高估值项目的最后买单者。”赵诚直言,在他看来,这也是募资路演活动结束时,表达认购意向的高净值人群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之一。
“或许现在LP比以往更理性成熟了,大家都不再追逐所谓的市场热点,更在意自己的投资标的是否靠谱。”赵诚直言。
(编辑: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