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4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美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2.3%,进一步坚定了美国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张刚(化名)减持美股的决心。
“今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美股持续上涨与美国经济衰退基本面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背离。”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美股上市公司发布宏观经济下滑导致盈利缩水的警告,另一方面标普500指数却从2200点一路上涨至2900点左右,年内涨幅超过20%,这令他担心美股可能会在未来某一时间点以大幅回调的方式实现价值回归。
事实上,他之所以“无视”美股上涨的赚钱效应,还因为他找到了新的获利品种――A股。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基金内部已经将A股作为一个独立的资产类型进行配置,打算将A股投资比例从当前的1%,提高至基金资产的4%。
“但是,从1%到4%,要走的路还很长。”张刚向记者直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将A股作为对冲美国经济衰退与美股回调风险工具的海外对冲基金日益增多。
“但是,风险对冲工具交易制度的不够完善,依然制约了这些基金加仓A股的步伐。”对冲基金BMOCapitalMarkets策略分析师AaronKohli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加码A股的憧憬与顾虑
“即便IMF不下调今年美国经济增速0.2个百分点,我们也会减持逾20%美股头寸。”张刚直言,原因是各种迹象显示美国宏观经济衰退风险正悄然传染到美股上市公司身上。
摩根士丹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利润同比增速可能创下过去3年以来的最低值,究其原因,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增加正压低美国上市公司利润增速。
3月初,花旗美国经济意外指数一度触及2017年8月以来的最低值35附近,这表明近期大多数美国经济数据表现都没能达到经济学家预期,令美股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美股还能保持上涨,完全得益于美股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驱动,但问题是在特朗普税改政策红利逐步褪去的情况下,这种股票回购热潮未必会持续很久。”他表示。何况近期美国多位参议员正打算通过立法限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此要求美股上市公司将资金更多用于员工福利。
上周五,高盛分析师DavidKostin发布最新报告指出,一旦美股回购遭到“禁止”,很可能会破坏美股上涨的基本面状况,以及市场对美股的供需平衡,其结果将是美股市场闪崩频现、波动性大增。
张刚坦言,这也迫使他们决定尽早减持美股转投A股。毕竟,基金投资委员会多数成员认为中国经济触底反弹与减税降费措施有助于A股上市公司利润持续回升,加之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资金流入,有助于A股获利的安全边际远高于美股。
为此这家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在内部组建了A股投资团队,并对A股投资做了部署,一是将2.5%基金资金按照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MSCICHINAAINCLUSUSIONINDEX)配置一篮子A股股票,二是拿出1%基金资金委托境内私募基金进行投资管理,三是自营部门动用0.5%基金资金自主投资,寻找超额回报机会。
“但现在投资部署的落地进展并不顺利。”他指出。由于股票对冲工具不够完善(比如股指期货开仓受限、个股期权期货缺乏、利益互换产品流动性不足等),基金投资委员会将被动跟随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配置A股的资金调低了1个百分点,并暂缓了自营部门的投资。
在AaronKohli看来,这也是不少有意加仓A股对冲美国经济衰退与美股回调风险的对冲基金共同遇到的“烦恼”,为此他们只能转变策略,先在香港买入挂钩A股的不同投资策略ETF产品进行替代,原因是香港有相对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让他们锁定部分投资风险。
一家香港大型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初他们发行的一款挂钩A股的指数增强型ETF产品,在过去一年期间资金流入量增加了70%,主要是得到不少欧美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的增持。
“不同于以往,这些对冲基金对A股高波动性的容忍度挺高,似乎他们也发现A股属于散户市场(与欧美股市机构投资者主导不同),因而不再将净值波动性作为投资决策参考指标。”他指出,但如果挂钩A股的ETF产品收益率持续跑输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他们依然会选择赎回离场,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经济触底反弹、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大趋势下,这类ETF产品收益率理应跑赢基准指数。
人民币债券“吃香”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经济走势分化所带来的中美利差走阔,扭转了海外机构减持人民币债券的趋势。
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与上清所最新发布的托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银行(601988)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为17642.84亿元,单月增持119.11亿元,一改上月减持25.28亿元的状况,其中,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成为3月海外机构最主要的增持品种,分别增持99.44亿元与82.68亿元。
“这主要得益于中美利差从年初的59个基点走阔至77个基点。”一家海外对冲基金固定收益产品交易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中美利差走阔,某种程度也反映近期中美经济发展趋势与货币政策走向正出现悄然分化。具体而言,美国经济见顶与美联储持续加码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涌入10年期美债避险,令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破2.5%整数关口,而近期中国经济持续好转令市场预期中国央行短期内不大会采取降准等宽松货币措施,令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4月以来上涨了22个基点,导致中美利差(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一度扩大至77个基点,创下去年8月以来的最大值。
一家美国大型资管机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77个基点中美利差对他们而言,的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内部估算,即便扣除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与相关债券投资操作费用,目前他们质押10年期美债换取美元,再兑换人民币投资同期人民币国债所得到的无风险套利收益,也有50多个基点,较年初高出约20个基点,鉴于他们通常会动用4-6倍资金杠杆进行债券投资,其实际无风险套利收益可能达到200-300个基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动荡环境下已是相当可观的安全投资回报。
但他坦言,目前海外机构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似乎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究其原因,由于信用债与地方债的信用评级存在“虚高”,无法做到差异化精准定价,导致海外投资机构难以将多元化的债券套利交易策略带入中国,只能对高流动性的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采取持有到期投资策略,无形间制约了他们加仓人民币债券的规模。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