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2017年公募申报QDII业务资格几乎停滞后,2019年3月至今,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中欧基金、长城基金(博客,微博)、民生加银基金3家基金公司先后提交了QDII业务资格的申请。
3家公募密集申请QDII资格
据证监会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自今年3月以来,已经有中欧基金、长城基金、民生加银基金3家基金公司先后提交了QDII业务资格的申请,申报时间分别为3月14日、3月29日和4月12日,最新进度中上述3家基金公司已经对其QDII的申请材料进行了补正。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往年,2018年仅有创金合信基金进行了QDII业务资格申报,2017年甚至没有基金公司申报。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基金公司申报QDII业务资格的步伐已经悄然提速。
而在近几年,基金公司布局海外投资,申请QDII业务资格的进程并不顺利。上述表格显示,在目前仍处于申报待批的10家基金公司中,中邮基金于2015年10月便提交了申请,但截至目前已经等待了三年半的时间,目前仍处于第一次反馈阶段。此外,2016年申报的平安基金、安信基金也仍处于第一次反馈阶段,方正富邦基金、银河基金、北信瑞丰基金等多家公司的进度还停留在补正日。
其实,上一次大批批准基金公司QDII业务资格还是三年前,2016年,申万菱信基金、财通基金、中融基金、中加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5家基金公司获批QDII资格,此后仅有万家的QDII资格于2018年10月获批。
对于今年以来3家公募密集申报QDII资格的原因,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向蓝鲸财经表示,一方面2018年5月后QDII额度已经有明显上升,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也更强调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适当配置海外资产可以分散国内单一市场投资风险,市场对全球配置资产的需求强烈。
公募积极发展QDII业务
一方面是QDII业务资格审批停滞,而另一方面,为控制国内资金出海速度及稳定人民币汇率,QDII额度自2015年初开始收紧,这些有了QDII业务资格的公募却也常常面临“有资格、没额度”的尴尬局面。
直到2018年,QDII额度才在时隔3年后再次扩容。
2018年4月25日,外管局披露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显示约24家机构获得新增QDII额度83.4亿美元,其中有15家基金公司瓜分了55.5亿美元的额度。具体来看,分别有9家基金公司QDII额度有所新增,包括博时(10亿美元)、易方达(8亿美元)、富国(6.8亿美元)、招商(5.5亿美元)、银华(3亿美元)、鹏华(3亿美元)、华泰柏瑞(2.8亿美元)、景顺长城(2.5亿美元)、广发(2亿美元);另有6家基金公司首次获得QDII额度,包括国寿安保(2.6亿美元)、浦银安盛(2.3亿美元)、中加(2亿美元)、天弘(2亿美元)、财通(1.7亿美元)、东方(1.3亿美元)。
此后在2018年7月,QDII额度再度增加至1032.33亿美元,至今已9个月再无增加。
整体来看,据外管局披露,2018年共有21家基金公司的QDII投资额度得到获批或有新增,截至目前共有41家基金公司共获得353.7亿美元的QDII额度,占据全市场1032.33亿美元总额度的34.26%。
由于QDII额度是稀缺资源且市场需求度较高,获批新增额度后,多家基金公司也开始积极发展QDII业务。
据同花顺(300033)数据统计,2018年4月以来,各大基金公司陆续新发行了47只QDII基金,而目前全市场共有263只QDII基金(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合计资产净值约800亿元,占所有公募资管规模亿元的0.56%。其中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司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博客,微博)、上投摩根基金等。
从产品类型来看,据国金证券(600109)研报显示,目前QDII基金中指数型产品规模最大,其次分别为债券型产品、混合型产品和股票型产品,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投资行业则主要看重金融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