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多家头部公募“试水”指数专户业务

时间:2019-05-04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

随着2018年以来指数基金、ETF等指数产品大发展,银行、保险等机构客户对指数产品的配置需求也日益精细化。

近日,多家公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量化业务头部公司已经陆续出现机构定制的指数专户产品,相较于公募基金,这类产品费率更低、投资策略更丰富,部分公募管理规模已经接近百亿,未来这一业务或成专户规模新的增长点。

多家头部公募成立指数专户

客户专业化程度较高

近日,有多家公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多家在量化业务领域领先的公募成立了指数专户产品,客户需求的标的指数以多策略的宽基指数为主。

北京一位大型公募量化投资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所在公募已经成立了多只指数专户产品,但目前这类产品规模并不大,处于“试水”阶段。目前此类产品的定制用户一般是保险等注重中长期配置目标的机构投资者,也有部分看好标的指数在6个月、一年以及中长期表现的客户。

从专户产品配置的标的指数看,目前既有配置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的,也有配置长期看好的行业和主题指数的,还有配置SmartBeta指数的,也有部分客户会自主开发指数来跟踪。

上海一位公募指数基金经理也表示,目前保险、银行对指数专户都有需求,定制的指数类型主要是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单个客户定制的指数专户产品平均规模在几十亿元左右,目前他所在机构整体管理规模接近100亿元。

从这类产品设立期限看,不少机构在2018年设置了2020年到期的产品,由于指数持有周期较长,这类投资者看重的主要是产品的长期表现。

据该基金经理分析,银行等客户此前配置绝对收益性质的私募产品较多,但2017-2018年私募业绩欠佳,叠加2018年股市、债市爆雷现象增多,通过指数分散风险也成为这些机构投资者的避险考虑。

上述大型公募量化投资部门负责人也认为,一般而言,定制指数专户的多是专业程度较高的投资者,他们有自己的投资策略、投资目标、产品设计和仓位调整需求,但这些客户不想高成本去配置一套成熟的系统管理、风险控制、人员配置等,希望借助基金公司的平台、技术来打造自己想要的策略。

“指数专户有点像策略、风控外包给公募的商业模式。”该负责人称,这时基金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平台方,专业的资管机构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平台定制指数产品,把产品的运作管理风控等外包给专业的基金公司,通过指数获取一些超额收益也可以留在客户资金内部。

低费率、多策略催生定制需求

未来有望发展壮大

为何会有机构资金借道专户来布局呢?

“低费率可能是机构资金的一大需求。”北京某业内人士分析,与标准化指数费率结构相比,通过专户形式客户在费率谈判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对于动辄数十亿、百亿的机构资金而言,减少0.1%的费率每年就有上百万、上千万的费用减免,这也是公募为客户让利以增强产品收益的做法。

据记者统计,目前公开市场的场外被动指数型基金平均管理费为0.62%,场内ETF平均管理费率为0.48%,而指数专户的费率可能在此基础上再度下调。

除了低费率的优势外,投资策略更为丰富、更具个性化也是指数专户的优势。

在上述大型公募量化投资部门负责人看来,目前以专户形式设置的指数产品,投资策略也更加丰富,比如可以增加新股申购的仓位,打新收益率可能比公募指数较高,在市场表现不好时可以适当降低仓位,产品在投资运作上要更为灵活。

上海一位指数基金经理也认为,如果是普通需求只需在市场买ETF产品就行了,但有些客户希望战胜指数,有增强收益的目标,这些定制化需求只能通过专户形式来满足,标准化指数和市场上增强指数型基金都无法完全契合机构资金的个性化需求。

不过,谈及指数专户市场的发展空间,这位基金经理称:“多数公司都是在‘试水’阶段,少数有自己想法的客户会提出布局指数专户的需求,目前看市场需求并不普遍。或许随着专业客户的增多,这类业务会发展壮大,成为专户规模新的增长点。”

  • 上一篇:新基金发行冷热不均 打造“爆款”成行业趋势
  • 下一篇:债券基金规模创新高 分级、保本基金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