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亿美元的主动股票基金总规模,大概会由多少只基金构成?
500只?100只?50只?正确的答案是6只。
成立于1931年的百年投资管理集团――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 )到2019年1月,投资于美国本土的主动股票基金规模达5483亿美元(约3.77万亿元),这么大的规模却只是6只基金产品的总和。
对比国内公募基金,到2019年2月底,我国共有股票基金946只,合计规模9485亿元;混合基金2397只,合计规模13775亿元。也就是说,我国3000多只权益类产品(股票+混合)的总规模才2.3万亿元,远低于资本集团6只基金的规模。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已经诞生20余年,在经历了婴儿时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后,本该引以为傲的主动选股能力却没有发挥优势。在公募基金14万亿的总体量中,权益投资的规模仅有2万亿元左右,并且在过去的10年中,虽然经历了几轮牛市,但权益投资的规模一直维持在该水平。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失去的十年”?资管新时代下,公募基金又该怎样自我变革?蓝鲸财经记者走近中欧基金,专访了中欧基金副总经理――许欣。
许欣具有18年以上证券及基金从业经验,现任中欧基金副总经理,分管中欧基金大市场板块。曾供职于外交部、华安基金、嘉实基金(博客,微博)、富国基金(博客,微博),荣获2018年“沪上金融创新人物”称号。在行业深耕十数载,许欣对基金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公募基金失去的十年
“在做内部客户数据分析的时候,一些数字让我们自己都很吃惊。”在专访伊始,许欣就勇于自我剖析,从公司内部数据里寻找公募基金权益规模不增长的根源――投资者的盈利体验不好。
根据银河证券的数据显示,中欧基金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业绩近五年在全市场第一,收益率为98.91%(行业平均为39.76%)。即便在这样的公司,55%的客户盈利水平分布于-5%到5%之间;只有1%的客户收益率超过30%。也就是说,中欧基金旗下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五年的回报是将近翻番的,但是很多投资者最后只赚了很少的钱。
基金创造了价值,但投资者没有赚钱、甚至可能亏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投资者的基金持有期限上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端倪。统计发现,两家国内大行的客户持有期平均只有13至14个月,互联网投资者的持有期就更短,权益类客户平均只持有约六个月时间。
“本质上,基金公司提供给客户的权益类基金是一种长期限(或者说永续期限)产品,客户通过基金投资分享的收益应该来自于标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分红率,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持有期内,企业的基本面(盈利)不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变的只是股票估值(短期价格的波动)。如果把一个本应长期限的投资,变成了短期限的博弈,投资者的长期回报必然不稳定,盈利体验也不会好。”许欣说。
除了投资者自身的维度外,许欣还从替代品、销售渠道、基金公司等另外三个维度深度分析了权益基金规模停滞的原因。
从替代品的维度看,在资管新规发布之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一年以内的短期刚兑产品,可以提供8%到10%的无风险收益率。短期产品的性价比过高(相对高收益而低波动或无波动),严重挤压了长期投资品,特别是股票基金的需求,形成了扭曲的收益率曲线,从而导致中国个人客户畸形的资产配置结构。
从销售渠道的维度看,无论是传统银行渠道还是线上互联网渠道,代理基金销售收入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从基金公司分得的尾随佣金;二是客户买卖基金的手续费收入,而后者的收入往往是前者的数倍。为了获得更多的手续费收入,销售商很难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
从制造商,即基金公司的维度看,不少基金公司过度重视短期规模和业绩排名,甚至出现押宝式投资,重赌个别板块或行业,或者频繁切换,导致基金换手率很高,背离了基本面投资的长期理念,业绩持续性很差。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投资者买入了当年排名靠前的基金,却在第二年名落孙山。
变革中的“快与慢”“长与短”
自1998年首只公募基金诞生,行业前十年因为2006-2007年的大牛市出现了迅猛发展;而此后十年,却陷入了权益资产规模停滞不前的窘境。
据统计,美国公募基金投资于国内股票市场的资产总规模约为8.6万亿美元(约60万亿人民币),而中国公募基金持有权益资产的规模不足2万亿。许欣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房产、刚兑类产品的投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无风险收益率下行会导致净值型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基金的吸引力日益凸显。”
对于基金制造商――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将面临“慢与快的竞争”,基金投资也将从狩猎时代走向现代农业。“投资是长跑,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爆发力,而是持久性和耐力,慢即是快”,正如许欣所言,过去的股票投资更多赚的是博弈的钱,是场零和游戏,基金公司作为相对专业的投资群体,拥有信息获取的优势。但当监管趋严、互联网导致的信息传递效率大幅提升、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高时,基金公司已经不再占据食物链的顶端,通过博弈“赚快钱”的投资方式难以为继。未来,必将进入长线基本面投资时代,比拼的是对上市公司长期盈利预测的准确性,明星基金经理也将让位于高度分工下的团队协作。类似于现代农业,需要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生产与协作,提高投资胜率的同时并实现规模化运作。精耕细作,以慢打快,方能春华秋实。
在基金销售商层面,将面临着“长与短的竞争”。记者发现,目前销售渠道主要通过新发基金吸引客户,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有5000余只基金,其中迷你基金、类型重复的基金数不胜数。可是真的需要那么多基金吗?已经有销售商给出了答案。
例如,相比很多渠道平均几天发一只重点产品,招商银行(600036)通过精挑细选,一年只发行不到20只股票基金,只数虽少但年销售额丝毫不逊于任何渠道。招商银行“零售之王”的口碑形成,正是他们从爆品思维到优品思维转变的结果。通过精选产品,为客户带来良好收益,有了盈利体验的投资者才会再次复购形成良性循环。“销售渠道应从卖方思维转向买方思维,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帮助客户形成健康的投资行为,提升客户盈利体验,方能拥有未来”许欣说。
长线致胜,中欧基金的自我革新
投资是长跑,是积水成渊、长线致胜的过程。许欣向蓝鲸财经勾勒了中欧基金在新时代下的变革蓝图。
第一,摒弃多发多卖的低效营销模式,打造基金行业的精品制造商。以美国两家有代表性的主动管理基金公司为例,普信(T.Rowe Price)投资美国本土的主动股票基金只有20只,合计规模是2954亿美元,只均规模近150亿美元;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更是凭6只美国股票基金却达到5483亿美元的总规模,只均规模近千亿。未来,中欧基金努力打造精品的目标包含三个维度:一是产品长期业绩优秀,而且是业绩记录越长,排名越领先;二是减少次品率,争取所有产品都能在外部评级中拿到四星或五星评价;三是突破规模和业绩互斥的“魔咒”,提升单品规模的同时还能保持优秀的业绩。
第二,对投研体系进行深度的变革与整合,打造高度透明、规范化的“1C+4P”投研模式。中欧基金以Culture(文化)为基础,“4P”分别是指:people,聚焦业内顶尖人才。Philosophy(理念),投研团队保持高度一致的投资理念,那就是“坚持基于基本面研究和长期投资,依靠团队分工合作,高度纪律性的投资理念”。
Process(流程)是中欧基金乃至基金行业从粗犷向精细化发展的改革重点。“从过去基金经理一站式的决策投资流程,到未来转向生产线式的、高度细分、高度专业化的投资流程,以研究员对行业深度研究和重点上市公司持续跟踪为起点,基金经理成为整个生产链中的总装工程师,这样才能提高总体生产效率和投资胜率。”许欣说。此外,中欧基金格外看重平台(Platform)建设,高度标准化、透明化的平台运作,是拉开不同公司间长期优劣势差距的关键。许欣表示,如何做好数据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流程控制,是基金公司搭建投研平台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提升客户盈利体验。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很难改变,客户在投资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高买低卖,追涨杀跌的行为。许欣认为,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公司有责任帮助客户形成良性的投资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我们要通过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和创新产品设计,引导客户进行科学的资产配置,长期持有和组合投资,并养成定投和复购的习惯。“把单一产品购买行为转变成账户管理行为,投资者才会从对单品净值波动的高度关注,转而更加看重账户的整体运作,并最终提升盈利体验”,许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