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专门搞了一个专题《热议私募业绩报酬提取:投资者利益优先》,从专题名称看已经设定了讨论场景:投资者利益优先。如果没有这个话语体系的约定,那所有的讨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看似科学性辩论实则为口水战。
其中有一篇文章《务圣投资方锐:切勿妖魔化缩减份额计提业绩报酬法》,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是,如果你承认这事情不对,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怎么进步,你要是非要跟我讲道理,我就跟你掰扯掰扯清楚。
务圣投资在文章中坦承:“份额缩减法最大的问题是部分客户无法准确理解”,而为了让投资者理解,管理人得在合同、运营、信批、客服增加一堆的工作量,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你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持采用份额缩减法呢?看了好几篇回应和解释文章,核心结论就是:份额缩减法属于“对投资者似乎又没有实质性利益损害,对管理人又较为有利”,为何不用?但果真如此吗?
一、首先,对投资者真的没有损害吗?这里面他们起码偷换了两个概念:
1、份额如同房子面积,都是我买来的,请问谁给了你权利可以缩减我的份额?
重阳投资在回答新浪财经提问的时候提到:“持有的基金资产价值等于份额数量乘以份额净值,份额缩减和净值缩减的实效是相同的,到手的总资产是相同的。”
按照这个逻辑,我委托房产中介帮我挑选房子,假定事成之后按照2%支付佣金费,我是不是就不能折算现金而是折算成房子面积平米数分割?
把上述公式类比:持有的基金资产价值(住房总资产)=份额数量(住房面积)*份额净值(住房单价),所以老百姓(603883)买房子要分割面积支付佣金?哪个购房者是OK的?
房价如同净值,我可以接受其波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我不能接受我的份额被缩减,如同我不能把我把佣金折算成房子面积分割给中介,要知道房价涨跌都是按照每平米算的!
2、赎回清算的静态时点上才是数学等价,但投资是一个时间轴上的连续数学运算!
务圣投资把重阳的那句“实效是相同的”则直白的表达为:“两者在数学上完全等价,在提取了业绩报酬后(假设计提业绩报酬的比例与基准一致),客户得到的扣费后的基金价值均一致。客户绝不会因为基金采用哪种计提方案而受到任何额外损失。”
“在数学上完全等价”就是赤裸裸的概念偷换。投资是什么?投资是一个在时间轴上的连续数学运算,更着眼于未来。只有你在赎回这个静态时间节点提取业绩报酬,缩净值和缩份额对投资者才是等价的;而如果是连续投资动态下根本不是等价的:当你净值出现回撤,极端情况下费前净值是正的,但因为我的份额经过几次业绩报酬提取,实际上我的收益已经是负的了!跌下来风险敞口更大,涨上去的时候,缩减后的份额与份额净值涨幅不一致。
所以我特别想问:是客户的感受重要,还是所谓的数学上等价重要?何况只是等价?假设等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更为客户着想?
作为投资职业经理人,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帮助客户要作出知情选择(informed decision)。什么叫“知情选择”?第一,你真的跟你的投资者说清楚这两种选择的内涵和区别;第二,客户被给予了选择权,并且基于真正深刻理解下作出的选择。注意,选择权绝不是被告知:“缩份额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客户不同意就不能购买。”
二、其次,任何业绩报酬提取方法还是要回到投资者利益优先的初心
务圣投资还提到分红方法的弊端:“具体分红的时点与频率完全是由私募管理人掌握。如果每年分红两次或两次以上(假设均可提取业绩报酬),即便计提比例一样,客户实际得到的收益是比只分红一次要少的,这里面有一个复利积累的因素(不详述)。”
这句话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份额缩减法还可以绑定开放日,之前有一家百亿级私募是份额缩减法且月度开放,2017年曾提取11次,这其中到底是谁的复利?管理人净值的复利还是客户收益的复利?分红是可以选择再投资恰恰不会影响复利。
2、份额缩减法的人一直都强调“能够充分展现基金的业绩表现”,就是不肯大方直接承认“对外披露的净值可以更漂亮,放大优势差距”,自己更在意潜在客户而非存续客户的感受。当你么尝试用科学性分析对客户没有实质性利益损害的时候,都不肯承认更有利于自己,而不是客户利益优先。
一家第三方财富机构一方面坦然承认这一点:“其实扣净值法是客户用来比较基金到手损益结果的最好方式,而缩减份额法是基金研究人员用来直接比较管理人投资能力的较好方法。”
但是他却又提到:“我认为稍有专业性的客户都不至于纠结于同种计提结果下的不同扣除方式(扣净值还是缩份额并不影响相同买卖时点的投资收益)”,明明他自己不专业还给我扣帽子说我不专业?在投资上我当然不如私募管理人,否则我干嘛把资金委托给他管理?但从常识的逻辑上,如果你初心歪了,这同床异梦的日子如何维系?
3.其实不管采用什么业绩报酬提取方法,万万不可把“投资者利益优先”的初心给忘了:如果你认同客户信任是私募商业模式的基石,如果你从同理心的角度在乎客户的体验,如果你真正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你还会把你的漂亮的净值看的比客户体验更重要吗?你还会不满足一年一次而希望更高频率的提取业绩报酬吗?你还会想着如何在规则体系下尽可能的比投资者更“精明”吗?
你真的不要认为这些提取方法,别的私募没有研究过不会玩不敢玩,只是他们不想玩而已,他们不希望到漩涡里去冒险而已,因为他们明白:在与投资者争利的漩涡中太容易溺死。
三、最后,在我看来,强者是会认错的,而弱者是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去反驳别人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高毅,他就非常清楚自己的业绩报酬提取不是最优方法,所以在不断改进,先是梳理旗下产品把月度计提改为年度计提;
然后近期在渠道新推的“金太阳高毅国鹭1号崇远基金”产品里把份额缩减法改为赎回再计提:
高毅在实际改进,不能说高尚,但起码是做生意的正常态度。我相信一家500亿规模的行业龙头在积极改进的方向,也终究是行业的大趋势。再次期待监管机构、基金业协会可以尽快给出规范和引导。
责任编辑:郭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