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孙晓辉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规模两极分化现象日趋显著:有的产品成长迅猛,已是规模达数百亿的“巨无霸”;有的则因规模受限,处于生存危机的边缘。在业内人士看来,场内可实时交易是ETF有别于其他指数产品的最大优势,因此,流动性为王,规模成为ETF发展的关键指标。
ETF产品两极分化日趋明显
ETF去年大放异彩,今年上半年仍然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头部ETF产品更是显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但也有不少ETF产品出现持续缩水。
以股票ETF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158只股票类ETF的总份额2300多亿份,份额在10亿份以上的有39只,合计份额2050亿份,占比接近九成,其中,规模前十的股票ETF份额占比超过55%;如果以净值规模计,规模前十的股票ETF占比更是超过了六成。
数据还显示,在158只股票ETF产品中,规模低于2亿元的达67只,其中有46只规模低于1亿元,而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也达到了27只,甚至还有个别基金规模低于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规模居前的股票ETF中,除了少数几只为央企或国企改革概念,其余均为宽基类,大部分行业基金规模较小,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行业ETF只有8只,超过一半的行业基金规模处于危机边缘。不过,与往年相比,去年以来国内市场对于行业ETF的发行热情有所降低,去年以来只有2只行业ETF成立。
上海证券研究结果显示,宽基类ETF份额实现稳步增长的比例明显高于行业类ETF。“行业指数成份股相关性大,回撤时的速度和幅度往往都很大,而宽基指数成份股覆盖面较广,分散性更强,大大降低了行业、主题、风格轮动的风险,更适合长期持有。”
规模决定ETF产品发展成败
“与同类小规模产品相比,规模较大的ETF产品并不具备收益优势,实际上,规模太大反而不利于超额收益的获取。如规模1~2亿元的产品,往往靠打新便可贡献4~6个百分点的收益,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产品,打新收益几乎忽略不计。此外,大基金因为交易量大,更容易产生市场冲击成本,要获取理想收益难度更大。但对投资者而言,配置ETF产品最核心的考量因素是流动性,而非业绩。”在某基金公司ETF基金经理看来,流动性越好就越会吸引更多资金涌入,这也是ETF产品呈现“马太效应”的主因。
另据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分析,ETF产品要获得良性发展,其规模不能与同类的头部产品有量级性差距。“例如,要做上证50或者中证500的ETF品种,起码要使产品规模站在与华夏上证50(510050)ETF或南方中证500ETF可比的角度,后期才有可能经过一定努力,赶上并超越它们。”
在该人士看来,市场容量决定产品前景,相对而言,宽基指数产品的发展空间更大。不过,目前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三大宽基指数已经出现拳头产品,而深100、MSCI中国A股等指数目前还没有大的拳头产品出现,依然还有机会。“规模小的ETF产品虽然可以进行差异化定位做出特色,但最终还是要在规模和流动性上体现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