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年内近百只基金清盘 同比锐减逾五成

时间:2019-08-08 18:09:09

今年以来 99只基金公告清盘 相比去年同期的215只 降低 7月份以来公告清盘的基金 53.95% 李树超/制表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

在今年股市债市震荡攀升行情中,基金清盘数量锐减。截至8月2日,今年以来公告清盘的基金总数量为99只,同比去年减少一半;同质化严重的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仍是清盘基金的“重灾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基金发行和退出机制的日益成熟,基金清盘也更加常态化,基金公司将主要从运营性价比角度考虑迷你基金的去留。

年内清盘基金数量99只

同比锐减54%

基金公告显示,截至8月2日,2019年以来有99只基金公告清盘,相比去年同期215只基金进入清算程序,锐减53.95%。

谈及今年基金清盘数量锐减的原因,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投资总监表示,今年市场总体来说比较好,上半年A股、债市都是震荡攀升的行情,尤其是在一季度股市的赚钱效应下,不少偏股基金持股市值攀升,吸引资金净申购,不少3000万元规模的偏股基金规模开始上升,逐渐远离了清盘线,基金清盘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减少。

该投资总监称,“去年股市走势是前高后底,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国内金融去杠杆压力下,股市不断下探,基金持股市值缩水,叠加投资者赎回避险需求,基金规模不断萎缩,清盘频频发生。”

华南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经理也告诉记者,今年基金清盘数量锐减,其实是基金清盘节奏进入常态化。去年,基金清盘数量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受资管新规、定制基金赎回和市场调整等诸多因素影响。

该市场部总经理分析,受资管新规影响,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定制基金等各种基金类型受到严格监管,产品清盘数量增多;去年股市处于下跌通道,投资者赎回叠加市值缩水,令不少偏股基金规模触及清盘线;基金清盘也有一定周期性规律。2016到2017年成立了大量的定制基金到期,受今年上半年个别银行风险事件影响,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出现了回收流动性的操作,导致部分定制基金中变成“空壳基金”,只能走向清盘。

不过,除了市场和监管因素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基金发行注册制条件下,老基金是否清盘还与新发基金的募集难度有关。

北京上述中型公募投资总监表示,老基金是否清盘与新基金发行难度存在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新基金发行情况比较好,出现了不少爆款基金,新基金发行成功率比较高,而且基金公司和投资者都有“重新发轻持营”的观念,这也让新基金发行比较顺利。“小基金清盘后,可以顺利募集新的基金,这对机构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同质化产品成清盘重灾区

混基债基清盘数最多

从清盘的基金类型看,同质化严重的混合型基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仍旧是清盘的主力。

其中,混合型基金仍然是基金清盘数量最多的基金类型,今年清盘的混合型基金数量多达46只;债券型基金以36只清盘数量位居其次,混基债基两类就占清盘基金总数量的八成以上。另外,指数型基金清盘数量为12只,3只QDII基金,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也各有一只清盘。

华南上述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经理认为,同质化产品在运营上存在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定制基金中的同质化产品。今年国内大行小行等机构投资者运营策略发生分化,部分银行基于流动性考虑赎回基金,以定制基金居多的债券型基金赎回比较常见。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博时、招商、银华、大成、国投瑞银、新华等基金公司年内基金清盘数量都超过了5只,不少基金公司旗下基金迷你基金扎堆儿,多次触及清盘线。

谈及基金公司决定基金是否清盘的影响因素,北京上述中型公募投资总监表示,如果基金合同约定了触发清盘就会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如果公司层面可以决定是否清盘,比如有的基金维护成本较高,从业务角度不合算,可能就会选择清盘。

该总监称,他们公司有一只几百万规模的基金,产品的维护成本比较高,目前基金经理不让挂名,需要专门的基金经理去管理,估值、系统都需要配备专门人员,小基金也无法带给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基本是亏损运营,得不偿失就要考虑清盘。

不过,华南上述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经理也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能不清盘的基金尽量会选择不清盘,基金公司希望尽量留住客户和资金。但有的基金确实找不到帮忙资金,从时间成本很难继续运作下去,清盘也可以缓解团队的压力。

该市场部总经理称,“我们还是尽量寻找帮忙资金去维护基金规模,主要看公司管理层对产品运作性价比的考量。”

然而,该市场部总经理也坦言,目前公募基金公司对基金清盘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不像以往认为基金清盘会损害品牌。基金的发行和退出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和常态化机制,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会从基金运作性价比角度考虑迷你产品的去留,基金清盘并不会对公司形成太大的压力。

  • 上一篇:二季度工银瑞信基金盈利超37亿 多元化布局成震荡市配置优选
  • 下一篇:证券板块ETF持续资金净流入 基金看好头部券商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