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要闻
【推动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 国产新能源汽车营造出行新体验】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人民日报)
【基本养老金委托投资到账金额达1.07万亿元】人社部:截至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工作稳步推进,所有省份均启动委托投资,合同规模1.25万亿元,到账金额1.07万亿元。所有省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均实现统收统支模式,全国统筹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证券报)
【28项政策措施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近日,商务部等2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同日,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在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通知》聚焦货物贸易自由便利和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两大方面,明确了28项政策措施,13项围绕推进货物贸易自由便利进行制度安排,15项聚焦服务贸易自由便利设计政策举措。(证券日报)
证券要闻
【坚决扛起退市主体责任,上交所“亮剑”另类增收规避退市】针对市场担心组合类财务指标中的营业收入指标容易被规避,退市新规特别设计“营业收入扣除项”,以扎紧退市制度的“篱笆”。此次对ST南化的监管实践,也反映出上交所事后审核、严格把关取得实效。据悉,上交所已形成一套事前预判、事中监管、事后审核的“组合拳”,以确保营业收入扣除指标落到实处,打击规避退市。(上海证券报)
【股东穿透更明晰,交易所明确“最终持有人”情形】今年年初证监会要求中介机构做好IPO股东穿透核查工作,但在实务操作中,多名投行人士反映比如外资股东等身份核查存在难点。券商投行人士透露,对于如何理解“最终持有人”,交易所给出了答案。其中,公众公司、国有控股、境外政府投资基金等属于“最终持有人”类型;外资股东需要确认出资人不存在境内主体。(证券时报)
【透视千份一季报,众机构扎堆“潜伏”48家双增长公司】统计发现,截至4月26日收盘,已有1003家上市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其中867家公司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达86.44%。进一步梳理发现,在上述公司中,有583家公司2020年年度净利润与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双增长。截至一季度末,有48家“双增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三类及以上机构投资者身影。(证券日报)
基金要闻
【借道基金布局科创板 公募重仓“高含科量”个股】近期科创50指数底部连续反弹,资金开始加速借道科创板50ETF进行布局。4月13日以来,反映科创板整体表现的科创50指数在10个交易日内走出7根阳线,部分个股表现也十分亮眼。(上海证券报)
【一季度私募持仓现结构性调整,19家百亿元级私募持股61只】随着一季报陆续披露,多家百亿元级私募持仓情况再度呈现。《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最新数据发现,19家百亿元级私募一季度合计持有个股61只,持股市值超过308亿元;其中,高毅资产无论是在持股数量还是持股市值,均位居首位,分别为12只个股、229.67亿元。(证券日报)
期市焦点
【期货法草案一审,专门立法规范促进期市发展】期货法草案26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这是我国首次专门立法规范和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对于活跃商品流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证券报)
【铁矿石和“快乐水”都在涨,全球通胀时代来了吗】今年以来,从铁矿石等黑色系到铜等有色金属价格都大幅上涨,上周两者涨幅就都接近4%。眼下,涨价潮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在全球产业链中,需求及生产复苏的不同步加剧了通胀预期的上行,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资源国都属于经济和疫苗普及比较落后的国家,而消费国集中在正受益于疫苗普及的发达国家,因此大宗商品的涨价预期仍居高不下。(第一财经)
【全球外汇衍生品市场规模稳定扩张】外汇期货是在集中形式的期货交易所内,交易双方通过公开叫价,以某种非本国货币买进或卖出另一种非本国货币,并签订一个在未来的某一日期根据协议价格交割标准数量外汇的合约。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我国迫切需要有效管理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汇率对冲工具有外汇远期合同、掉期和外汇期货,而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目前只有远期和掉期,将来外汇期货的上市只是时间问题。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后,汇率将更加稳定,中国资产也成为更重要的金融工具,届时对外汇期货的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