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去年底以来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固收类基金净值出现较大波动,不过从长期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率仍很可观。中国基金报记者梳理了2004年至2017年以来,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纯债基金、混合一级债基、混合二级债基表现,各位小伙伴不仅要了解债券基金类型异同,也可以关注下牛市、熊市下的债基整体表现。
货基和短期理财基金业绩亮眼
在近期资金面趋紧的环境之下,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逐步上行,成为市场较为亮眼的品种。
Wind数据显示,3月3日,全部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超过3%,达到3.48%水平,而3月1日和3月2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分别达到3.47%、3.47%的水平,基本维持在高位。
实际上,进入去年12月以来,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收益率明显上行,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去年12月份、今年1月、今年2月的月度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76%、3.23%、3.28%。而去年8月份至11月份的7日年化收益的均值分别为2.45%、2.47%、2.49%、2.45%,显示出持续走高态势。
业内人士表示,资金面紧张情况还会延续,货币基金目前偏高收益率有可能维持几个月时间。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一些成立时间久、规模较大、公司平台较大、费率较低的品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短期理财基金分为7天、14天、28天、30天、60天等品种,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资金需要进行布局。
纯债基金年化收益超5%
所谓纯债基金,往往是指主要投资于国债、金融债、公司债等债券品种,而不涉及权益类资产的一类债券基金。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3日,今年以来全部纯债券基金的收益率在0.16%水平,也有一些产品出现了亏损。不过从2004年至2016年年度收益率简单算术平均看,也达到5.91%的水平。
购买这类产品需要注意的是三点,第一,固定收益类产品按照风险高低可以分为,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纯债基金、混合一级债基、混合二级债基等。因此纯布局固定收益类市场的纯债基金更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第二,债券市场也有牛熊波动,因此纯债基金的业绩也受到债券熊市的波动,如2011年、2013年和去年纯债基金业绩一般,收益率均不足1%;但是在2014年和2015年,债券市场系统性上涨时纯债基金也分别获得了13.01%和10.48%的收益。专业投资者可以进行牛熊变化的波段操作,但是普通投资者也可以长期持有债券基金来获得平均的稳健收益。从2004年至2016年纯债基金年度平均收益,也达到5.91%的水平。
第三则需要注意,“杠杆”操作是债券市场的常态,按照规定目前开放式基金杠杆率不得高于140%,而封闭式基金的杠杆率最高可达到200%。杠杆是把双刃剑,做得好可以增厚收益,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封闭式纯债基金,尤其是选择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旗下品种。
混合一级债基 风格不太明显
混合一级债券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处于纯债基金和混合二级债券基金之间。此前混合一级债券基金最大特点是不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权证等权益类资产,但可以参与A股股票的新股申购或增发新股,并可持有因可转债转股所形成的股票、因所持股票所派发的权证以及因投资可分离债券而产生的权证等。然而目前混合一级债基不可以参与新股申购,因此这类基金风格特征不如纯债基金和二级债基明确。
从历史业绩来看,混合一级债基较纯债基金有一定收益增厚。纯债基金自2011年至2016年平均年度收益率分别为0.69%、5.85%、0.27%、13.01%、10.48%、1.5%。而混合一级债基2011年以来年度平均收益率为-2.55%、7.94%、0.45%、18.27%、9.96%、-2.09%。这五年纯债基金和混合一级债基平均收益率分别为6.22%、6.91%。
布局这一类基金,投资者要看准市场节奏,重点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品种,可以从2014年和2015年债券基金牛市数据看最能抓住牛市机遇的基金经理,而在2013年、2011年债券熊市数据中,挖掘最能规避风险的基金经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布局。
二级债基选公司
适合在股市低位介入
究竟什么是二级债基?二级债基首先是一种债券型基金,只是除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以外,还适当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买卖。一般情况下,二级债基投资债券比例不低于80%,而持有可转债转股所得的股票、投资二级市场股票等投资比例不超过20%。因此,相对来说,二级债基的投资锐度不及偏债混合型,但风险也偏低。偏爱债券基金的稳健型投资者牛市里可以买入二级债基。
选择二级债券基金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最好选择固定收益类领域投资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最好选择数量不仅多且长期业绩较好的公司进行投资。
第二,从目前二级债基的基金经理布局来看,多数是学历背景和过往经验都是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的基金经理,均较少进行权益类投资,甚至有些二级债基较少做股票投资。
推荐阅读:
债市震荡暂难现抄底良机 货基短期配置价值更高
货基发行较去年同期增多 配置价值正凸显
扩容来袭转债估值承压 基金经理静待布局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