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达
最近读到一则新闻,按照对客户的承诺,MSCI将对所有纳入MSCI指数的上市公司进行ESG研究和评级,即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评级,国际养老资金多用以筛选可持续性发展的责任投资标的,这一标准也将逐渐被应用到中国A、H股市场的投资。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之路走得稳健而坚定,自2002年QFII制度正式推出以来,多层次的渠道如RQFII、沪深港通等逐渐加大了对境外资金与投资理念的引入。
反向来看,保监会日前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发布《保险资金参与深港通业务试点监管口径》,进一步拓宽险资参与港股投资的渠道,证明国内长线投资者的主力也在加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市场的研究和投资,代表着投资中国经济主流理念方式正趋于长期化、全面化。
很多理论研究提到近几年我国迎来老龄化拐点,过去赖以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的低成本劳动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在。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政策制定者对国内债务水平上升与美国的贸易政策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企兼并重组的进程在不断加快,都在促进中国经济向需求驱动的消费型经济转型。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8000美元以上,未来收入的持续增长将继续推升消费升级的需求,庞大的消费人群将有利于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长期崛起。美资投行摩根士丹利年初的报告也提出,消费和服务正在日益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改革将为医疗保健、教育和环境服务等领域的新增高附加值产业奠定基础,这将推动新一代中国跨国公司的创立。
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正在A股、港股乃至美国中概股的范围内寻找这类投资机会。香港交易所近期更是宣布对上市制度进行改革,计划新设创新板,力图将未来可能诞生的新经济跨国龙头都纳入可投资版图。
聚焦短期经济形势,国内短周期复苏的态势在二三线房地产市场与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推动下保持得较好,前期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和企业偿债能力持续改善对制造业的企稳起到一定支撑。
贸易项下,美国市场补库存的生产投资活动、英国退欧事件消退后欧洲市场消费信心的回暖是超预期的亮点,推动了我国出口增长的改善。值得关注的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进步,我国商品贸易结构已经趋于多元化,欧美经济复苏利好从基础到中游制造的多个工业企业领域,化工、汽车、机电、纺织等行业都已经融入国际产业链,参与竞争与分工。在部分引领未来产业升级的领域如5G通讯、移动互联网等,中国企业甚至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总之,本着全面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聚焦A+H两地市场互联互通后提供的可投资池,寻找后人口红利时代技术升级、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甄选能够参与国际经济产业链分工的标杆性企业,也许就是分享中国经济二次升级的投资密码本。
(作者系长盛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监、长盛沪港深基金经理)(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