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洁雪 深圳报道
十万亿大时代,位处第一阵营的基金公司们,依然会有焦虑?
日前,基金业协会公布了公募行业的最新数据,公募基金总数量、总份额和总资产净值都进一步创出历史新高,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突破10万亿大关,达到10.07万亿元。
这十万亿背后,大基金公司们瓜分了很大一部分。对于规模庞大、产品丰富、专户子公司均有布局的大基金公司而言,似乎没有太多需要焦虑的事。毕竟在一百多家基金公司中,它们已经是行业的佼佼者,比起那些还在想方设法站稳脚跟的公司而言,优势显著。
然而,现实却是否如此?“每一天都如履薄冰”、“担心转型带来的阵痛”、“害怕错失某个热点”、“每一波布局都得跟上”……这些却是来自第一阵营最真实的声音。乾坤未定时代,无人敢于松懈。
巨头们的“如履薄冰”
“这么剧烈的竞争,随便晃一晃就会被甩出来。”
即便所处的公司规模身处行业前十阵营,且是近两年风头最劲的银行系公司,但韩嘉盛(化名)的焦虑感却无时不刻存在着。作为一家大型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韩嘉盛坦言,几乎每天都“如履薄冰”,压力极大。
韩嘉盛表示,“原来的前十大基金公司到现在只剩下几家,因为一旦掉出前十想要重新上来就非常困难,大家都死咬着,我们自然也不敢有任何放松。”
公募第一阵营轮替之快确实有目共睹。今年上半年末规模排在前十的基金公司依次是天弘、工银瑞信、易方达、博时、招商、南方、嘉实、建信、华夏以及汇添富,这份名单与十年前(2007年末)相比已经大相径庭,彼时还在名单上的广发、大成、银华、华安、富国如今已经被“踢”出在十名之外;而即便与两年前(2015年末)相比,上榜的基金公司也有一定变化。
正是这样的竞争环境令韩嘉盛及其所在基金公司不敢大意,即便有银行股东这个强大靠山,也怕一不小心就有所落后。韩嘉盛表示,“银行系基金公司这两年的发展确实很快,这离不开股东的支持,但自身扎实基础也很重要。这两年我们基本抓住了所有的市场热点,准确地捕捉了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公司没出过任何事,才得以取得现在的成绩,其实很不容易。”
韩嘉盛解释称,“可能有的人觉得没出过事这个要求很低,其实不然,去年以来很多大基金公司都不小心陷进去了,包括债券踩雷、股票踩雷、流动性风险,甚至包括公司的声誉风险,出了一些花边新闻等等,总是有基金公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对公司的影响其实非常大。因为这极有可能会影响老百姓(603883,股吧)对公司的信任,而这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东西。这几年我们能保证不出事,也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焦虑并非个案,另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舒允东(化名)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了其目前所处的“高压”状态。舒允东管理的基金公司常年稳居规模前十榜单之上,加之专户、子公司整体资产规模以及破万亿,却仍然有着生存的焦虑。
舒允东表示,“五六年前我们如果知道现在规模能有1万亿,可能做梦都要笑醒,但现在规模越大越睡不着,哪还有做梦的时间。因为这个行业确实太艰难了,这是我入行以来最深的感触,我们处在金融生态链的最底端,获取超额收益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
舒允东直言,“首先,公募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的业绩、市占率、人才保留率等天天要排名,我们要关注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动向,要跟上创新的步伐,同时还要稍微有点前瞻性,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而有前瞻性就意味着有一定风险。另外,在国家大政方针下,要消除监管套利,而公募行业本就是极度严格监管的行业,本来空间就窄,现在继续加强监管,那我们更要在夹缝里面求生存,所以我们现在的战略方向就是要生存下来,要活下来,在这个生存的过程中,不犯大的错误。第三,我们还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而转型意味着阵痛,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公司造成冲击,这同样要面临很大压力。”
舒允东强调,“虽然我们已经是大公司,但短板依然存在,而且竞争对手都很强,想要做一家长久的资管公司,就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下滑者的“翻身”之困
不过,比起稳中有进者,部分因短暂失控而陷入下滑轨道的基金公司显然压力更重。
这其中,曾经的“大哥大”――华夏基金是个值得一提的样本。2015年末,华夏基金的规模排名还在全行业第2位,2016年末降至第4位,首次跌出行业“前三甲”,而至今年年中却降至全行业第9位,下滑之快令人咋舌。
据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夏基金的月均资产规模从一季末的3277.26亿元减少至二季末的3213.76亿元,是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中唯一一家月均资产规模减少的基金公司,其月均资产规模排名也从一季末的第6位直降至二季末的第9位。而在2016年底时,华夏基金的月均规模还高达5483.95亿元,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天弘基金,可见其今年以来规模缩水之严重。
综观近两年华夏基金的发展,这家老牌巨头基金公司确实出现了不少状况。老牌明星权益产品的业绩下滑、去年末的疑似货基“爆仓”事件、今年的老鼠仓案落锤事件以及“踩雷”神雾双雄事件等等,种种事件对公司接二连三造成较负面的影响,压力可想而知。
沪上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即便是大基金公司,也可能因为突然的问题而陷入翻身困难的泥沼之中,这在过去并非没有案例,所以大基金公司也必须警惕。”
当然,“下滑”的队列不止华夏一家。2015年末尚处在规模前十阵营的广发基金,在2016年规模缩水被挤出局,在今年年中的规模排名中,广发已经排至第12位,依然未能重回前十阵营。尽管规模并非基金公司的唯一考量,但规模差距的扩大却也能反映一些问题。
韩嘉盛提到,“其实股东给基金公司最直接的考核指标就两个,规模和业绩,而业绩往往和规模关系紧密,所以我们的最大压力就是如何保持住这两方面都不落后,相信大基金公司情况都是如此。”
对于短暂落后的大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尽快扭转当前的颓势,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大时代下的集体焦虑
无论是顺风而上者,还是不慎“偏轨”者,这些身处第一阵营基金公司们的集体焦虑,背后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
前述沪上副总经理指出,“为什么大家会焦虑,因为现在的形势并不意味着定局,尤其在泛资管时代,未来的竞争将是全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公募行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十万亿的公募规模与国外相比还差很远,未来会有很多可能。”
对于在泛资管时代下竞争的基金公司而言,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发展思路,而每家也都担心自己的路线是否会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正是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构成了当前公募基金的集体焦虑。
但集体焦虑的背后,从侧面折射出这个行业还有更多可能性,“翻盘”或“翻车”皆可能在一夕之间发生。从不顾已经白热化的竞争,仍然要积极进入公募行业的排队队列来看,也能印证这一观点。
在焦虑中前行,改变和创造或许会更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