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基金经理“一拖多”存负效应

时间:2017-08-15 19:00:09

近日,德邦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韩庭博因个人原因离职,再次引发业界热议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

韩庭博在离职前“一拖八”,同时管理8只基金。这种现象在基金业中司空见惯,近年来变得愈演愈烈。前几年基金经理“一拖三”或“一拖五”已算“超人”,而今“一拖十”都很寻常。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共有137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超过10只(A、C份额合并计算),甚至有8位基金经理管理20只以上产品。其中,招商基金许强与嘉实基金(博客,微博)曲扬各自管理27只基金,是同时管理基金数量最多的基金经理。

虽然“一拖多”超10只的基金经理以管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为主,但一名基金经理每天管理如此多的产品,还是令人惊叹不已。基金持有人难免产生疑问: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同时管理10只乃至20只以上基金能否做到尽心尽职?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不同风格的基金,如何“一脑多用”?会不会对所管理的基金“厚此薄彼”?

有业内人士认为,评价基金经理“一拖多”的利弊,不能单看管理的基金数量,还需要考虑到管理资产的类别、规模以及个人能力、公司研发实力等因素。比如,有的基金经理“一拖十”管理的基金大多单只产品规模少于2亿元,而有的基金经理管理一只规模超50亿元的基金,难度肯定是后者大。近年来,迷你基金数量增多,是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突出的原因之一。另有一种解释称,出于营销策略,有的基金被“拆分”冠以不同名称发行,而实际差别不大,造成“一拖多”现象加剧。

不过,按资产规模来排序,同样可看到“一拖多”现象严重。有的“一拖十”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超过1000亿元。这暴露出基金行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拖多”现象愈演愈烈,根源在于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固定管理费模式,与基金公司追求规模发展有很大关系。基金产品发行得越多,基金规模做得越大,基金公司可获取手续费收入也越多。这使得基金公司加快产品发展,有可能脱离人才与管理能力基础。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开放式基金数量2015年12月底总计为2558只,2016年12月底和2017年6月底分别为3564只、4022只。显然,若公募基金经理数量不能同步跟上,势必造成“一拖多”愈演愈烈。投资者可注意到,有的基金公司产品数量不少,但基金经理数量并不多。有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数量不足10人,主要靠“一拖多”来维持公司产品运作。

此外,基金行业近年遭遇离职潮,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增多。有统计显示,截至8月7日,今年以来有109位基金经理离职,超过去年同期基金经理离职数。假如“一拖多”的基金经理离职,而基金公司短期又没有新的基金经理“血液”补充,只能由公司存量基金经理分挑重担,造成“一拖多”现象更趋严重。

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愈演愈烈,对投资者未必是好事。“一拖多”管理方式有可能对基金持有人利益构成损害,甚至成为基金间利益输送的“温床”。个人能力往往术业有专攻,若跨界管理不同基金,很可能力有不逮。由此,基金公司追求短期利益,让基金持有人付出了代价。有的基金经理“一拖多”管理的基金,不乏业绩在同类基金中明显掉队或垫底的。长久来看,基金经理“一拖多”对基金公司做强存在负效应。

此外,“一拖多”可能成为基金“抱团取暖”的推动因素之一。一旦遭遇“黑天鹅”,多只基金间“连环地震”,给市场带来较大波动风险。

  • 上一篇:押宝“创蓝筹” 基金布局秋季攻势
  • 下一篇:货基“冷热”变迁:余额宝承压下调限额,基金公司抢滩余额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