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公布首批公募FOF(基金中基金)名单,标志着公募基金正式步入FOF时代。根据监管层披露的基金募集申请行政许可受理情况,截至8月25日,共有45家基金公司申请了83只FOF基金产品。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公募FOF的推出正当其时。从宏观层面观察,目前我国基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基金产品不断丰富、养老金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这与当年美国FOF快速发展的历史大背景非常相似。而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美国市场共有FOF1445只,资产管理规模从1996年的134亿美元,增长至1.87万亿美元,20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8%;FOF的管理规模占共同基金的比例则从1996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6年的11%左右。可以预期,我国公募FOF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从行业层面观察,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突破10万亿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更加复杂而多元。同时,近年来,在“资产荒”背景下,财富管理需求发生着深刻变化,投资者对各种资产投资收益都有要求并出现分化,对财富管理机构的泛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资产配置的主要工具,公募FOF的推出,在完善基金公司产品线、增加资产管理规模、降低组合投资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提升基金公司的资产配置能力和多元化产品供给能力,有望成为打破“资产荒”的利器,可有效满足细分投资者的个性化投资需求。
不过,虽然我国公募FOF生逢其时,但同样面临挑战。应该说,资产配置是FOF的核心理念,也是最大价值所在,但要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需要的不仅是投资理念的改变,更需要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更新,可以说,FOF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以产品设计为例,从美国经验看,“双重收费”是FOF产品发展初期难以绕过的障碍,因此,为了降低FOF产品费率,增加客户黏性,基金公司往往会选择“内部管理人+内部基金”。而此次获批的公募FOF产品,亦多为产品线丰富、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人所申报,显示监管层有意识地选择在内部FOF操作方面更具优势的基金公司。但从市场发展角度看,任何基金公司的产品不可能都是最好的,尽管内部基金在手续费和熟悉度上更占优势,外部全市场FOF在资产配置方面的价值更加明显。
更重要的是,FOF投资既不是简单地将几只基金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是单纯地追求风险收益比。对基金公司而言,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不同基金的风险和收益调节,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收益,才是FOF产品的魅力所在。要做到这一点,母基金管理人必须要了解各类基础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甚至要细化到同类资产之间的差异,更要对相关资产的中长期表现有足够的认知。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机构的投研体系还停留在关注规模、历史收益率等指标的阶段,而且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的考核期限较短,且多以业绩为考核标准,明显不利于FOF的发展。可以说,随着公募基金正式步入FOF时代,专业人才不足、投研体系和考核方式滞后等问题将逐渐暴露,能否解决好相关问题,将成为FOF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