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量化投资:华尔街爆款到中国为何不红了?

时间:2017-09-25 15:49:05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婷 吴君 房佩燕

量化基金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还是小众产品,可在华尔街却是名副其实的主流。量化投资这个海外的爆款到了国内为什么失效了呢?

华尔街量化投资牛在哪里?

有关数据显示,量化投资在这几年发展迅猛,2013年,量化交易占美股总交易量的14%,到2017年这一比率就上升到了27%。量化策略的对冲基金今年一季度的管理规模为9320亿美元,占全部对冲基金管理规模的30%。

反观中国市场,主动管理的纯股票多头产品依然是私募基金的主流,量化基金仍较为边缘化。今年以来量化基金赚钱效应下降,资金募集困难,不少小型量化私募基金的生存面临挑战。

那么,华尔街的量化投资表现真的优于中国量化投资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摩根大通今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被动投资和量化投资的基金年初以来的平均收益都不到2%,远不如主动人工投资者的表现,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大盘的表现(标普500指数同期收益超过8%)。

对于量化投资在海外如此的受欢迎,艾方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蒋锴表示,近几年,华尔街量化投资的规模和交易量占比都在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在较长的投资周期里,其持续稳定的收益获得验证,这类产品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二是海外投资者投资理念更为成熟,即便在量化投资表现不好的年份,他们依然愿意配置,为的是投资组合多元化和分散风险。

上海淘利资产投资总监陈莹认为,量化投资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绝对占比不高或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市场历史有限,可提供的数据不够多、质量也不够高,行业数据的整理尚不成熟,依赖数据分析的量化投资缺少足够的支持;二是国内投资者对量化投资认识还不足,一些法规也不利于量化投资的发展;第三,量化投资最近一年整体表现欠佳,长期稳健的特征还没有被市场认可。

上海千象资产总经理马科超则认为,国内量化投资比美国市场起步晚了30多年,在大众接受程度上会有差距。美国市场参与者以机构为主,在机构的博弈中,量化、系统化的方法持续性更强,先进的IT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全球市场。预计国内传统的主观交易型投资机构比例将在未来10年内逐渐变少。

波折中前进

不过,在因诺投资总裁徐书楠看来,美国市场客户成熟度高、金融衍生品丰富,但中国市场也有优势,比如阿尔法效应就远高于美国市场。

事实上,美国量化投资的发展也并非一路向上。蒋锴介绍,2008年次贷危机时,美国市场的运行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量化策略表现出现下降,过程中也遭到客户的质疑和赎回。但之后,量化投资优势再度体现出来,客户慢慢回归,量化投资的总体规模再创新高。

“美国量化投资的发展也有反复,经历过崛起和衰退的交替,是一个波浪式变化的过程。”徐书楠介绍。

尽管目前发展环境不佳,但国内量化投资人大多持乐观态度。白鹭资管董事长章寅认为,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的未来非常明朗。首先,交易所层面一直在力推新的品种和衍生品;市场层面也是参与者众多,除了投资者,还有新的业态,比如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公司、智能投顾公司,都在变得活跃起来,这些也都是量化投资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中国的市场不缺乏资金,也不缺乏敢于承担风险的资金,但他们对于量化还不够熟悉,量化投资人任重道远。

在陈莹看来,中国的量化投资发展速度并不慢。她表示,最早的对冲基金成立于1949年,当时仅是10万美元起家。如果以200亿美元管理资产作为分界线,美国达到这一规模经过了四五十年时间,欧洲用了三四十年。中国的量化投资从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开始萌芽,到2013~2015年爆发,其实际增速超过了欧美。

  • 上一篇:中国经济和股市正处在右侧起点
  • 下一篇:“非主流”量化策略表现突出 私募积极开发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