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培涛
从我小学时期,我就懵懵懂懂、断断续续听到不同版本的“中国崩溃论”。一晃二三十年走来,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来越强大了,中国崩溃论渐渐销声匿迹,但中国衰退论却不绝于耳。核心逻辑也演变成“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国内过多的资产配置在房地产产业链影响了中国的产业升级”,而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刚刚开始,中国智造方兴未艾。
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且人均资源薄弱的大国,中国不可能仅凭一两项服务业的出色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唯有靠制造立国。作为反例典型的印度,软件外包产业规模远大于中国,依然无法摆脱“万国造”的缺陷。金砖五国立国之本各不相同,除中国外的其余四国均没有强大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指引的美国,特朗普总统也提出迫切希望制造业回流。对应到资本市场,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达到60%以上,制造业的兴衰更关系到股市的荣辱。
时至今日,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已过,低端劳动力成本不断抬升,是否中国的制造业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制造业外流已成大势所趋?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最佳机遇期,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中国制造业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时受益于较低的国际贸易成本,国内标准和市场与海外无缝对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自己完备的产业集群,而国内庞大的人口体量和高密度又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而今“反全球化”的思潮正在席卷全球,新进国家(譬如印度、巴西)很难再有制造业崛起的外部良机,中小国家又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中国可能成为大国制造业逆袭成功的最后样本。
其次,现代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其产业链的关联度越来越高,离开配套体系而孤悬海外将越来越困难。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基础要素价格更低的区域转移,如制衣、轮胎制造等产业,但稍微复杂的产品就需要庞大的配套体系(一个复杂点的声光机电玩具就需要上百个零部件),更莫提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特朗普让苹果回美国生产注定要失败(除非是仅做最后的简单组装,但也会提高不少成本);另一方面,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给国内的跨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充足的梯度空间(富士康工厂更多向国内三线城市转移)。
低端制造业的外流并不足惧,因为人口红利消失再叠加新兴业态(送外卖、送快递、网店等)对基础劳动力的吸纳转移,本来也没有更多的低端劳动力供给到这些低端制造业,这些产业逐渐减少甚至消亡是国内产业调整的主动选择。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中高端劳动力的充裕供给,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中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迅猛扩招,目前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700万人左右(硕士招生约50万人,博士招生约7万人,海外留学50万人以上)。假设其中500万为理工科专业(我国一直理工偏多),再其中100万能够成才,也有将近每年100万理工人才供给,这将是我国未来制造业产业升级最宝贵的资源。
人口红利虽然消失,“工程师红利”即将爆发。一些宽应用产业,如计算机互联网IT产业、自动化系统集成产业等,并不需要太多顶尖人才,但需要大量的中高端技术员工做技术实现和现场实施。还有一些产业需要技术人员的规模先天庞大,譬如北船重工集团仅是给海上钻井平台画图纸的就有3000多人,小国寡民难以参与这种竞争。且国内同档次技术员工的综合人力成本仍远低于欧美同业,以华为、阿里为代表的“行军床文化”更扩大了时薪成本差距。
另一方面,中国研发支出也自1999年开始快速扩张,2016年超过1.5万亿占GDP的2.1%,横比全球第四且仍有提升空间(欧美主流国家占比2.5%以上)。这些人力和资金投入经过近二十年的培育逐渐开始见效,表现为国内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2016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仅次于美日排名第3,且增速高达44%;发表的顶尖论文数亦排名第3,这些技术进步终将体现在产业的技术升级上。
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颠覆能力或成为第五次工业革命,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不论数量还是被引用数均已超过美国排名第1,该领域发表过论文专家数超过14万,雄厚的人才储备为中国智造提供充足火力。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制造业如中国,既有广袤的市场又有完备的配套,既有产业升级空间又有强大的技术人才储备。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未来,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作者单位:长盛基金)(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