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中国基金报记者 米尔
限购的不是只有房地产,还有基金。
震荡市之下,绩优基金优势显现,收益率提升的同时也受到投资者的大力追捧,规模随之水涨船高,但是过大的规模也不利于基金经理管理,于是,限购就成了基金公司解决“幸福的烦恼”常用的手段。
基金君梳理后发现,下半年以来,基金限购较之前更为密集,特别是进入9月,加入限购大军的基金明显增多,且集中度更高,比如近一个月时间,仅仅东方红资产管理一家就有7只产品暂停大额申购。
基金“限购令”升级
基金君在基金公告里输入“暂停申购”一词,据财汇大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就有2000多条的公告,当然,这并没有排除一些节日因素暂停大额申购的情况。但是,从这个数字里也能窥得今年基金限购的全貌。
记者以最近的10月为限,截止到目前,10月共有58只基金发布了暂停申购的公告,涉及到东方红资产管理、兴全基金、易方达、富国基金(博客,微博)、民生加银等多家基金公司;从类型来看,限购的多为混基,仅有少量的货币基金。
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业绩排名前20的混合型基金去年底资管规模合计258亿元,但至今规模已经上升为440亿元,增幅达70.32%。足以看出,混合基的规模飙升飞快,而该品种也是此次限购的“重点”。
拿10月27日来说,就有3家公司发布了5个限购公告,其中东吴基金一口气发了三个提示性公告,其旗下的东吴内需增长和安享量化混合、配置优化混合等三只基金继续暂停接受申购(含业务转换)。
无独有偶,今年卖产品卖到同行“羡慕嫉妒恨”的东方红资产管理10月25日就一口气发了好几个暂停大额申购的公告,涉及到旗下五只混合型基金,加上9月份暂停大额申购的两只产品,该公司一个月左右就限购了7只基金产品。此外,10月19日,兴全社会责任基金发布限制大额申购的公告,宣布自10月19日起,暂停接受十万元以上的申购、转换、转入申请。而时隔8天,兴全基金旗下产品兴全新视野也宣布暂停接受申购、转换转入申请。
此外,就在前几日,卖了70亿的中欧恒利三年定期开放基金也发布了提前募集结束公告,9月26日成立的华泰柏瑞量化产品卖了51.55亿,由于销售火爆,原定的截止日从9月28日提前到了9月20日,累计销售天数只有20天。
限购背后是对规模的有意控制
实际上,基金限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多数时候,基金限购正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正如公告里解释的一样:为了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但是,如此频繁的限购从侧面反映基金赚钱效应的同时,也是基金管理人对规模的精准控制。
记者翻看了多家发出“限购令”公司的三季报后发现,限购的产品在近一个季度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部分增幅还挺大。以东方红资产管理为例,其近一个月暂停大额申购的7只产品,在第三季度规模都有所增长,规模增长最快的当为东方红中国优势,根据该产品的三季报数据,截止到9月30日,其资产净值为48.47亿,环比6月底的28.52亿增加了19.95亿,季度增幅为70%。而前三季度混基冠军东方红沪港深也从9月26日起被限购,规模得到一定的控制,截止到9月底,其资产净值为51.73亿元,环比6月底增长9.48亿。
图:表格(东方红资管部分产品规模变化)
“基金限购无非是规模限制和防止套利”,沪上一家中型券商资管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基金规模过大时,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基金收益也会随之下降,而基金近期业绩飙升时,会有短期套利资金涌入,稀释原有投资者的利益。
事实上,对规模的控制也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普遍追求,此前在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对基金君直言不讳,称规模是资产管理的“毒药”。东方红资产管理总经理任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不会在市场高点发行产品,即便一些热销的产品,在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也会提前结束募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