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监管加码
去杠杆、防风险、降通道等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在私募行业亦是如此。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私募资管行业在去通道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在过去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累计降幅达10.6%,其中,“通道”业务下降更加显著,累计降幅达11.4%。在防范风险、加强监管方面持续发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最新一期的监管问答中,明确对存在违规发行、违规募集、虚假信披、类金融、失信人、高管失信或被罚及其他等五种情形的申请成为私募机构的法人登记申请,将不予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在上述问答中强化了对律所等中介机构的约束,例如其所服务的3家及以上申请机构未获登记,该律所也将在该领域被“禁赛”长达三年;此外还将对不予通过的私募机构、原因及出具法律意见书的律所予以公示。
导读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30.19万亿元,在过去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累计降幅达10.6%。”洪磊表示,“其中,‘通道’业务下降更加显著,累计降幅达11.4%。”
有关当前金融产品归属的界定难题被监管层指出。
在近日举办的并购基金年会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会长洪磊指出,金融产品属性、风险的模糊是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之一。
在洪磊看来,由于资管行业上位法的长期缺失,以及《证券法》、《基金法》等对证券、基金外延定义的缺位,导致大量产品无法得到准确界定,进而酝酿了巨大的监管套利,导致金融风险无法被有效覆盖。
在业内人士看来,类“承诺式”定价背后的刚性兑付问题,或是带给金融产品的主要监管难题;而去年以来中基协所落实的“降杠杆”、“去通道”等工作也正是为缓释风险积聚而展开。
而据洪磊透露,今年第二、三季度中,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下称机构资管)业务规模和通道业务规模均出现明显下降;而据接近中基协人士透露,协会将进一步通过强化自律监管推动行业回归资管本源。
“模糊性”助长套利
金融产品的属性不明、风险不清或成为当下资管行业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
“受托财产法律属性不清晰,相关主体受托责任不明确,出现大量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混同、违背委托人根本利益的现象,‘刚性兑付’、‘资金池’、‘明股实债’、‘明基实贷’等违背资产管理本质的产品大量存在。” 洪磊11月4日表示。
而以证监会及中基协负责监管的基金产品为例,洪磊称由于基金本质属于受托理财,因此必须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做到“组合投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以及“收益共享、风险自担”。
针对当前市场广泛存在的融资类固收型基金产品,洪磊则认为其是对基金产品本质的扭曲。
“将信托关系弱化为合同关系,将组合投资简化为单一投资,让保底保收益取代风险自担,短期看是尊重了市场意思自治,繁荣了市场”,洪磊表示,“长期上则必定模糊行业本质,侵蚀行业发展根基,也无法正确识别和防范行业风险。”
事实上,今年以来私募管理人专营等监管要求的提出,已然形成了对部分融资类基金的“挤出”。
“目前融资类的私募产品很难备案,特别是在明确管理人类型之后。”北京一家中小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一些私募也试图通过假股真债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但也要接受严格的监管约束。”
而在洪磊看来,产品关系、风险归属的模糊所诱发的刚性兑付现象,仍然是积聚金融产品市场风险的重要表现。
“资产管理产品不能隐含‘刚性兑付’,因为资产管理机构不受资本充足率约束,就不能按负债模式运营”,洪磊表示,“否则就切断了投资风险的社会化分散功能,使‘挤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在资产管理领域成为可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类似的刚兑问题也同样存在于互金领域。
“网贷平台目前规范了信息披露、银行存管等一系列流程性的东西。”西部一家网贷平台负责人表示,“但互金平台依靠刚性兑付+信息利差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1月6日,华南一家互金平台人士表示,目前多家大型平台仍在试图强化合规工作,满足监管提出降低待收款规模的要求。
“虽然网贷平台不是资本金经营,但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这也是一种‘准降杠杆’方式。”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互金平台负责人透露,“许多中小平台缺乏金融常识,把刚兑和保护投资人利益划等号,在目前打破刚兑有难度的情况下,压低规模则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降风险手段。”
通道降速明显
在产品模糊性诱发套利行为的背后,监管层以降杠杆、压通道等手段预防化解金融风险的效果,也尤为市场所关切。
洪磊表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主动降杠杆、压“通道”、防风险,积极回归本源,着力支持创新创业成为了中基协的主要工作方向。据其透露,在今年二、三两个季度内,通道业务的累计下降就超过了11%。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30.19万亿元,在过去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累计降幅达10.6%。”洪磊表示,“其中,‘通道’业务下降更加显著,累计降幅达11.4%。”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洪磊未在讲话中明确统计口径,但这是监管层首次对外透露通道业务在固定期间内下降的幅度,而该降幅也超过了机构资管业务规模的整体降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最新的机构资管业务数据统计发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单一”类资管(含券商定向、基金公司子公司专户)规模共21.26万亿,较3月底的23.96万亿下降达11.27%,与洪磊透露数据相接近。
不过和去年同期相比,单一资管的减少并不明显――去年同期,单一资管规模尚为21.54万亿元,一年减少约2800亿元,仅占总规模的1.3%。
有资管人士认为,委外等业务的兴起成为“通道”下滑趋势下单一资管规模并未明显降低的原因。
“受到影响更大的是基金子公司,券商的单一资管减少不明显,一方面可能是基金子公司的规模转向了券商,另一方面则是委外业务的兴起继承了原有的通道存量。”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而在该负责人看来,由于去杠杆、压通道等措施仍将在一定时期展开,因此其对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的促进作用仍将持续。
“去通道是治理影子银行的长期政策,特别是在设立金稳委之后,这种效果未来还将体现在数据上。”上述负责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