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作为内地与香港地区互联互通的重磅举措,沪港通正式落地。 三年后的今天,共有74只沪港深基金成立,总规模达547亿元。而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目前已上报待批的同类产品还有80余只。
这三年来,长驱直入的南下资金在香港股市“攻城略地”,与外资展开了激烈的定价权之争。与此同时,恒生指数也逐渐走出震荡,开启了堪称“十年一遇”的牛市行情。
港股游戏规则生变
三年前,作为两地互联互通的重磅举措,沪港通正式落地,两年后,深港通也如约起航。随着横亘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三地市场之间藩篱的消失,南下资金汹涌而出。据统计,自港股通开通以来截至10月31日,南下资金总额已达5519.21亿元,为目前QDII基金总规模的6倍。
伴随南下资金的不断涌入,港股通持有香港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也在增长。资料显示,2014年南下资金对单只个股的最高持股比例还不到5%,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已显著攀升。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2017年11月7日,港股通持股比例超过20%的个股就有21只,其中比例最高的神舟控股达到41.74%。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通过沪港通还是深港通,被南下资金“翻了牌子”的股票今年大多走出了亮丽的行情。以融创中国和吉利汽车为例,截至11月7日,二者年内涨幅分别高达475.69%和255.96%,并均于10月创下历史新高。
事实上,南下资金对港股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成为股价上涨的推动力,更多的是它正在慢慢改变港股过往的游戏规则。过去,由于渠道限制,内地资金很少涉足香港市场,港股定价权被牢牢掌握在外资机构手中。如今,大行报告不再像以往那样的“呼风唤雨”,做空机构常常铩羽而归,类似中国恒大打爆空头、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多空对决的故事屡屡上演。种种迹象表明,港股市场的投资格局已经悄然改变。
沪港深基金挑大梁
巨量资金推动下,港股也从震荡中走出,一路上行至近十年新高。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恒生指数自2016年2月的18278.8点起步,至今已涨逾58%。
作为南下资金中的重要力量,伴随恒指的一路上扬,不受QDII额度限制、可在三地市场灵活投资的沪港深主题基金脱颖而出。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半数以上的沪港深基金年内涨幅超过20%,其中排名首位的东方红沪港深混合今年以来取得了60.68%的收益率,成为主动偏股基金年度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赚钱效应驱动下,基金公司布局沪港深基金的热情也被大大激发,沪港深基金开始由最初的“星星之火”演变成“燎原之势”。据统计,目前已成立了74只沪港深基金,总规模达547亿元。截至10月20日,已上报待批的沪港深基金还有80余只。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的一路走高,并未带旺所有沪港深基金,截至11月7日,排名同类基金末位的沪港深基金年内收益率为-14.63%。
据了解,沪港深基金之间显著的业绩差异,主要是不同的港股配置比例所致。从季度报告公布的情况来看,不少沪港深基金并未配置港股,且基金经理也缺乏港股市场的投资经验。
针对沪港深基金在快速扩容过程中出现的“挂羊头卖狗肉”等乱象,证监会于今年6月14日下发《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下称“指引”),对港股通类别的基金设立、投资与运作进行规范。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引》的发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港股市场投资基金成熟稳健的投资交易,避免基金资产净值的猛涨猛跌,更将引导公募基金南下投资向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