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东方红睿玺、中欧恒利封闭运作遭热捧 爆款能否做成行货?

时间:2017-11-13 15:20:11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近日,封闭三年的权益产品近来可谓红到发紫,国庆节前,东方睿丰封转开首日发行规模超百亿元,这引发了巨大的市场反响,然而很快,这一纪录就被刷新,11月8日,在东方红睿玺募集当天,两分钟就卖了10亿,一上午卖了百亿,最终募集规模高达178亿元,而基金规模上限20亿,配售比例仅为11.22%,成为近几年来配售比例最低的基金产品。

并不是只有东证资管在发封闭三年的权益类产品。10月24日,中欧基金的中欧恒利也只发行了一天,就迅速提前结束了募集,一天内发行份额达74.4亿份。

近几个月来,受今年偏股型基金赚钱效应影响,新基金发行呈现出逐步回暖的状态,各种权益类产品、FOF产品等都爆款不断。其中,原本已是非主流产品的封闭式基金重新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并令人意外的成为最耀眼的明星,究竟为什么?

封闭式基金的热销

显示市场对绩优产品的饥渴

封闭三年的产品能够出现这样的销售盛况,既出乎市场预期也出乎这些发行方的预期。东证资管和中欧基金的相关人士都向记者表示,他们没想到会发这么大。

实际上,今年业绩领先的东证资管的场内基金持续处于溢价状态,而实际上,作为对流动性的补偿,封闭式基金在二级市场大多呈折价状态。可东证资管的场内基金就是这么不一样。据集思录数据,东证睿阳、东证睿轩、东证睿满、东证睿华的最新溢价率分别是11.14%、11.21%、14.35%和9.65%。而且溢价11.14%的东证睿阳的到期日已不算遥远,是2018年1月19日。由于东证资管今年集体业绩领先,而产品却普遍限购或封闭,渠道及投资者都乐于申购新发产品。

今年7月,中欧基金基金经理周蔚文的中欧瑞丰进行募集,当时国内权益类市场环境处于年内低谷,基本上没有爆款产品。在这样的状况下,中欧瑞丰的场外募集一日告罄,募集规模达11.85亿份。该基金的托管行与中欧恒利一样都是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欧瑞丰自身的发行规模没有那些爆款那么大,但正是中欧瑞丰在市场低谷期的成功发行经验,使得渠道愿意大规模去推中欧恒利,从而促成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封闭式基金热销。

基金销售生态决定

封闭式难成气候

“个人认为封闭式基金可以做爆款,但总体规模仍然难以做大,只有绩优基金公司有底气敢发此类产品。”深圳的一位基金业高管告诉记者。据他分析,目前新基金还是靠银行渠道销售,目前一些爆款基金,主要是替原来的持有人赚到钱,渠道愿意为他们发售,从销售费率上,基本上是顶格发售,可投资者也愿意承受。“在一日售罄的背后,需要有一系列的吸客行为,渠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位高管称,但换一个基金公司,渠道未必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推,毕竟锁定三年,银行中收会受到影响。

也有银行从业人员介绍,目前银行对重点合作的客户选择相对谨慎,哪些公司适合发行封闭式产品,都会在数据库里严加筛选。之前发行的一些定开产品,确实伤了一些客户,有一些即将到期了,净值低于一元,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解释,所以现在仅有长期业绩佳的基金公司才肯合作。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认为,未来定开产品会越来越多,但只是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开放式基金仍然是市场主流。三年定期开放产品受欢迎主要是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而这其中明星基金经理让投资者的感受最直观,符合投资者预期,帮助了营销行为。从行业群体角度看,不知名基金经理发的定期产品会不会受欢迎很难说。

好买财富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认为,三年封闭式产品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是既对基金管理人有好处,又对客户有好处的一种方式,但并不会成为行业趋势。衡量一个金融产品,其流动性和公允价值是决定这一产品根本性质两个方面。现在之所以投资者接受产品封闭三年,是对价值投资的一种追涨,里面包含了品牌溢价。如果是小公司不知名基金经理,也很难能销售出去。

“值得行业深思的是,不刻意做大规模的公司,为什么偏偏得到资金的热烈追捧?我们应该因此做哪些改变?”接受采访的高管说。

曾经的“爆款”定开债、定增基金、保本“失宠”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婷“爆款”轮流做,各领风骚数个月。在价值投资受推崇的市场之下,几只三年期定开基金火了,流动性不佳的问题并不能阻挡投资者的热情。而曾经亦有一定封闭期的热门品种,定开债、定增基金、保本基金则已经“失宠”。

在业内人士看来,“爆款”的兴起和衰落的表象是业绩表现,核心原因还是看市场是否给了产品发展契机,风来则热,风走转冷。

定开债、定增、保本“失宠”

作为封闭式基金的改良品种,定期开放债基、定增基金、保本基金也均有一定的封闭期,属于到期开放的操作模式,在最近几年中也曾有过“爆款”待遇,但如今却已在市场中“失宠”。

盘点2016年的热点品种,定增基金是其中之一。WIND数据统计,目前已有的49只定增基金中,有5只是2015年发行。31只是在2016年发行,特别是在2016年下半年,募集发行了23只定增基金。

发行定增基金的基金公司也从2015年的4家到2016年增至10多家,更有财通基金打出“定增王”的招牌,旗下的5只定增基金资产总值近百亿,九泰旗下也发有10只定增基金。

从单只产品的发行规模也可看出当时市场的追捧,如2016年9月份发行的财通多策略福享45.83亿份、嘉实惠泽定增32.72亿份。同期,9月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11.29亿份,其中股票基金发行份额平均为3.15亿份。

然而,如今定增基金已经不再受追捧,2017年以来相关产品只有10只左右,单只产品规模大多在2亿左右。

定开债基同样经历了由热到冷的过程,2016年曾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11月12日,共有268只定开债,其中有117只基金是在2016年发行,而在此之前,2015年发行了17只定开债,2014年则是15只。相比今年,定开债的新发数量为83只,发行总规模更是下降不少。

有一定封闭期的保本基金也有相似发展历程。数据显示,221只保本基金(含已成立、未到期)中,有119只是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发行,其中最高份额发行约40亿份,如2016年4月份发行的诺安和鑫保本规模39.62亿份,易方达和广发2016年上半年发的两只基金规模也超38亿。到了2017年,市场上再无新的保本基金发行,市场上已有的保本基金到期纷纷清盘或者转型。

市场风口是关键因素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几种曾经的“爆款”由热转冷,现阶段业绩表现不佳是原因之一,更有观点指出,业绩只是表象,其核心还是市场曾经给了这些品种发展机会,但如今风口转移,曾经受追捧产品也难免跌落。

数据显示,定开债今年以来平均收益1.49%,而所有债券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是2.33%。曾经因为2016年股票赚钱效应不佳,债券延续牛市格局,而定开债以更高杠杆的优势获得投资者认可。但在沪上某公募基金产品部人士看来,所谓“好发不好做”,定开债多成立于2016年债券牛市高峰期,而今债市承压,杠杆反而更加拖累定开债的业绩。

定增基金的遇冷则时受到定增市场政策变动影响。今年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规,从发行端收紧定增。5月27日,再发减持新规,从退出端加大对定增市场的限制。定增市场迅速降温之下,定增基金的定增策略失灵,业绩也因此表现不佳。同时,定增基金还要面临到期流动性的问题。

曾因2015年市场极端下跌后避险情绪升温迎来发展契机的保本基金,因为快速扩张引发监管层的关注,2016年8月份发布《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基金管理人管理的保本基金,合同约定的保本金额乘以相应风险系数后的总金额,不得超过基金管理人最近一年经审计净资产的5倍。随后,保本基金在市场中黯然失色。

“市场上每一个品种崛起的背后,都有市场或者政策给出的发展机会,而一旦风口转移,产品也就由冷到热。今年几只三年封闭基金成爆款,其实也是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的追涨。基金公司往往受到扩规模的驱动,跟随市场热点发产品,但也难免需要面对好发不好做的问题。此外,投资者也需要理性看待市场热点,不要盲目追爆款。”沪上某基金业人士表示。

封闭式基金还能做多久的“爆款”?

三年定开的基金未来会不会成为未来产品设计的趋势之一?封闭型基金的卷土重来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封闭型基金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内对此有多种不同观点。

正方观点:

观点一:不让投资者择时,让投资者被动享受到长期收益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比起普通开放式产品,封闭三年的权益类基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基金经理不再需要考虑赎回和短期净值波动,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投资;二是购买者被迫成为持基至少三年的长线投资者。

第一条可能会对基金业绩有提升作用,但提升也许不会那么明显,因为这对基金经理操作的影响不会是根本性的。但是大家往往忽略第二条的重要意义,认购这些封闭式基金的大多是普通基民,他们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及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当他们因无法中途赎回而“被动”享受到长期投资的红利时,这种投资体验反而更好。

”虽然,对于一名投资者来说,他可以持有同一基金经理下的开放式基金,也同样可以持有三年不卖,可三年中难免出现意外,投资者还是有可能卖出,而如果持有三年定开产品就不行了,哪怕看到基金经理变更或者市场有系统性风险,也没有任何选择。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人性的弱点往往是难以克服的。当真正持有一只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哪怕原本买的时候做了功课,或是非常信任基金经理,但是在实际持有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冲动交易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专业投资人来说,尚且需要克服,而对于那些普通基民来说就更难了。”有资深基金从业人员告诉记者。

有基金经理认为,市场上有不少业绩能够与东方红产品媲美的基金产品,但是很多基民无法选择正确的买卖时点,真能和基金一起分享到投资收益的并不多。反而是封闭三年的产品,让投资者真的能得到实在的收益。

“从帮助普通基民择时的角度来说,封闭三年的产品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这位基金经理说。

观点二:投资者更青睐长期回报

有基金经理认为,从封闭式基金热卖的情况来看,基金投资者的偏好正在发生变化。基民通常注重基金的短期业绩排名,甚至将基金当股票炒。现在,越来越的人开始注重长期业绩回报。

这意味着,未来基金公司将能够有更大的空间来布局、设计那些基于长期业绩的产品。这是三年定开产品能够发展的根本性“土壤”,他认为,对于那些有能力发行此类的基金公司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值得考虑的事儿。

观点三:银行积极为基金经理推封闭产品

此类产品对于基金产品或基金经理的号召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于那些明星基金经理而言,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他们则满足这种需求。中欧基金发行两只封闭式产品的基金经理均为明星基金经理,曹名长从业时间长,得到机构的普遍认同,发行效果也更好,而周蔚文也是个长线选手。他们此前一直发行各类开放式产品,而在此次发行三年定开产品之后,曹名长又与公司另一名基金经理合作发行了一只产品,是一只半年定开的股债平衡型产品。

“他们具有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可以发这样的产品,那为什么不发呢。”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而且招行也愿意帮明星基金经理推这种产品,这对渠道的品牌也有好处。”

反方观点:

观点一:热卖具有极大偶然性

某公募基金产品部高级经理认为,三年期定开基金火爆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有基金公司高管分析,近期3年定开基金的红火,并不是因为产品设计的原因,而是因为市场原因、明星性效应的叠加,和产品本身的设计没有太大关系。

他认为,定开基金发的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从市场来说,现在整体权益产品市场回暖,除了这些封闭式基金之外,不少开放式的权益类产品也非常好卖,这是市场环境所致。其次,从发行方来看,东证资管近年来业绩出众,一方面这是基于东方资管的投研实力,另一方面也与市场风口也偏向价值投资相关。这也使得东证资管站上“风口”。

“如果这些明星公司或者明星基金经理发的是开放式的产品,其实一样会卖的很好。”

观点二:难以在银行大规模推广

有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基金公司肯定是欢迎这种产品的,因为封闭三年意味着管理费有保障,但是银行渠道不会大规模发行此类产品,因为银行需要提高换手率来赚取佣金,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

有产品经理表示,一般渠道不会认可封闭3年的基金,目前发行火爆的几只基金,只是个别基金公司和个别基金经理获得了特殊待遇,比如招商银行销售的规模最大,但也只认可自己所了解的东方红、兴全、中欧等几家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其他基金经理的产品很难通过渠道内部评估体系。其他银行渠道很难接受这么长期限的产品,哪怕发行封闭式基金,封闭期限也可能会缩短到一年或者半年。

观点三:三年定开基金牺牲流动性,不会成为趋势

某大型公募投资总监判断,封闭式基金不会成为行业主流。

他认为,尽管从投资角度,封闭式基金更便于基金经理操作,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是愿意做这种产品的。但对持有人来说,却牺牲了流动性,其实未必是很好的选择,而且这也跟基金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一致。

最初公募基金都是封闭式基金,但现在开放式基金成为主流,这主要就是因为开放式基金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流动性。

中性观点: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认为,未来定开产品会越来越多,但只是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开放式基金仍然是市场主流。

传统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后往往出现折价。现在的封闭基金做了改良,封闭期缩短,在投资者资金安排可容忍的范围内,让基金经理用长期稳定的资金,为投资者带来市场的合理回报。

三年定期开放产品受欢迎主要是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而这其中明星基金经理让投资者的感受最直观,符合投资者预期,帮助了营销行为。从行业群体角度看,不知名基金经理发的定期产品会不会受欢迎很难说。

封闭三年的基金更多是获得了基金管理人的认可,投资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错误时间做出错误决策。但基金管理人意识到长期持有的好处,但同时封闭式产品牺牲流动性,发行会比较困难,便借助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信任,吸引固定资金进入产品类型,再封闭运作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其实是为投资者负责的一种方式。

好买财富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认为,三年封闭式产品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是既对基金管理人有好处,又对客户有好处的一种方式,但并不会成为行业趋势。衡量一个金融产品,其流动性和公允价值是决定这一产品根本性质两个方面。现在之所以投资者接受产品封闭三年,是对价值投资的一种追涨,里面包含了品牌溢价。如果是小公司不知名基金经理,也很难能销售出去。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

  • 上一篇:转债市场扩容 可转债基金迎历史性机遇
  • 下一篇:东方惠新C占领榜首 但人们对“空气基金”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