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等。这不仅需要引入养老金、保险资金及境外长期资金等,还离不开做大做强公募基金。
炜言大义
本报记者 张炜
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十年,公募基金总规模从3.1万亿元猛增至11.14万亿元,但偏股型基金几乎零增长。2017年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约为2.84万亿元。投资者对偏股型基金的投资意愿不高,新增的基金主要投向债券与货币市场。
2007年三季度末,偏股型基金净值规模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约为95%左右。2017年三季度末,偏股型基金净值规模的占比降至25%左右。过去十年,偏股型基金的占比基本持续下滑。即便2014年下半年A股走牛,上证指数全年涨幅超过50%,偏股型基金净值规模增长,但其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仍然下滑。公募基金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投资者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偏股型基金。当前A股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不少投资者宁可选择7日年化收益率4%左右的货币基金,也不愿把资金通过偏股型基金投入股市。
2007年三季度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上证指数累计跌幅约40%。A股没能像美股那样反弹突破2007年牛市的高点,过去十年多次“熊居”全球主要股市,对投资者信心构成了一定挫伤,是偏股型基金十年零增长的因素之一。然而,基金业不能简单把问题归咎于A股表现欠佳。在过去十年,A股结构性行情并非没有机会。上月中旬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可比的个股中,有990多只个股复权价突破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6124点时的股价,有400多只个股低于6124点时的收盘价,另有30多只个股退市。白马股大涨数倍的例子不胜枚举,坚持价值投资的话,十年来可争取较理想的收益。
从中小投资者角度来看,改变偏股型基金零增长的现象,不能单靠牛市大涨刺激的赚钱效应,更重要的是基金自身要有良好表现,真正凸显专家理财的优势。十年来,尽管偏股型基金中出现过不少大幅跑赢大盘的优秀基金,但有相当数量的基金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在投资者眼里,表现平庸的偏股型基金占比不小,能否选到收益理想的基金更像“撞大运”。大量中小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任感不足,宁可自己动手炒股遭遇更大的盈亏风险,也不愿转而购买股票型基金。整体而言,国内中小投资者没有形成“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特别是在熊市中,购买偏股型基金的意愿偏低。
基金业可从自身找出多个影响规模做大及业绩表现的原因。基金往往被短期目标所束缚,投资风格甚至呈散户化特征,换手率明显高于美国的股票型基金。价值投资理念未真正扎根,制约了公募基金获取较理想的长期收益。基金公司大多热衷发行新基金,而对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不重视。有的老基金业绩不佳,规模萎缩成迷你基金,成为了“鸡肋”。基金公司缺乏重振老基金的动力,不愿投入更多资源。基金行业优秀人才不足,“一拖多”的现象普遍,有的基金频繁更换基金经理。
基金行业近年来遭遇离职潮,很多优秀基金经理“奔私”,人才队伍不稳定。有的基金上年业绩极佳,随着更换基金经理而业绩表现“判若两人”。“旱涝保收”的固定管理费模式,是制度设计的一大弊病,既不利于提高基金经理的积极性,也对基金持有人缺乏公平感。这使得基金公司偏重于追求规模发展,而老基金容易被“打入冷宫”。基金从业人员“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职业精神也有待提高,须强化法律约束与制度管理,改变“老鼠仓”层出不穷的状况。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这不仅需要引入养老金、保险资金及境外长期资金等,还离不开做大做强公募基金。偏股型基金十年零增长值得思考,A股走稳走强离不开公募基金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