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日起《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下称《流动性规定》)正式实施,新规以加强公募基金流动性风险管控为核心,对现有开放式基金的监管规则进行了全面梳理。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为更好地落实《流动性规定》相关要求,上交所近日向部分基金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强场内货币市场基金持有人集中度管理函》,旨在加强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申购、赎回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要求设立多个前端控制指标
据该份文件要求,上交所要求基金公司全面梳理场内货币市场基金集中度情况,对于不满足《流动性规定》相关要求的场内货币市场基金,明确整改方案,确保在《流动性规定》的要求期限内予以调整。
其次,上交所要求基金公司加强场内货币市场基金的持有人集中度管理,科学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当日基金净赎回总额度”、“当日单个账户净赎回额度”、“当日单个账户净申购额度”、“当日基金申购总额度”等前端控制指标的指标体系。
再次,上交所要求基金公司加强场内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完善管理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以压力测试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以压力测试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管理,不断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判处理,并向上交所报告。
根据上交所函件,基金公司需在12月4日前将场内货币市场基金情况、前端控制指标设立情况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案提交给上交所。
场内货币基金对流动性管理要求更高
“场内货币基金的投资人对于流动性管理的要求更高。一旦不让赎回,会造成挤兑,或者通过二级市场卖出变现,造成基金大幅折价的情况。交易所的函件主要还是基于《流动性规定》的一个补充。”一位货币基金基金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不过他对上述前端阈值的设立存有一定困惑。“其中提到的前端阈值,我不明白是基金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提醒,达到多少时内部要有应对方案,还是要在交易所设置该货币基金的申赎阈值。如果是前者,一般场内货币基金运作都有,经历过2013年流动性冲击,各家基金公司都有针对大额赎回的应对机制;如果是后者,那大规模的场内货基就更有优势,也倒逼小规模的场内货基提高阈值,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出现流动性事件,对场内大货基是个机会,但对于场内货币基金行业将造成冲击。”
在他看来,如何设定申赎阈值是该份函件的核心所在。
场内货币基金强者恒强
目前全市场规模居首、有着场内“余额宝”之称的场内货币基金为华宝基金发行的华宝添益。截止至2017年三季末,华宝添益场内资产规模为668.7亿元,占据了全市场场内基金总资产规模的45.3%,远远超过以292亿元规模排名行业第二的银华货币,位列第三的则为152亿的建信添益。
场内货币基金先发优势明显,起步早的产品在此领域已成“航空母舰”,后来者抢食这块蛋糕并非易事,强者恒强格局已经显现。
深交易所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24日,全市场共有场内货基36只(A/B类均合并计算)。其中,货币ETF(场内交易型货基)30只。最新规模共计1844亿元(剔除B类不上市交易的场内货基规模)。华宝添益最新规模为732亿元,占比为39.69%,仍为场内最大货基。场内非交易型货基有6只,2017年三季度规模总计为213亿元。
货币基金的四次赎回潮
根据十月一日起正式实施的《流动性规定》,对于货币基金风险防范做了严格的规定,对流动性风险敞口的各个维度指标进一步收缩,这对货币基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范,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迄今为止,国内货币基金市场共发生了四次大的赎回潮,分别是2006年、2009年、2013年和2016年。
2006年的赎回潮,起因是股票大牛市和IPO重启对资金的抽离,部分货币基金所持债券出现违约引发系统性赎回危机。
2009年的赎回潮,货币基金总份额从2008年底的3892亿份降至2009年底的1183亿份,跌幅达70%,诱因在于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下行、吸引力减弱,股市升温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配置转移赎回。
第三次在2013年,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使本来紧张的资金面进一步恶化,从而引发了“钱荒”,为获得充足的流动性,机构争先赎回货币基金,从而导致货币基金的第三次赎回潮。
最近的一次赎回潮则2016年年末,国海事件发酵,资金面极度紧张,造成市场集体赎回行为。
汇添富基金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徐寅 表示,要做好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管理,在货币基金投资决策上,要以核心规模作为流动性管理的基础。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持有人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包括场内货币、机构货币、电商货币等,要根据基金持有人的类型、渠道、管理诉求,了解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和收益率水平下,投资者可能出现的申购赎回行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