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9日讯(记者 马常艳)中国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引发强烈关注。然而有“打水漂”、“穷大方”的声音不时冒出头。专家指出,中国对丝路基金增资,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以自身资金实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务实行动。丝路基金“打水飘”、“穷大方”等说法根本不能成立,还需要“算大帐”。
习近平主席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丝路基金是在2014年12月底由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出资成立的。资金规模为400亿美元,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上述4家出资方分别出资65亿美元、15亿美元、5亿美元和15亿美元。
截至2017年一季度,丝路基金已签约15个项目,承诺投资金额累计约60亿美元,投资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俄、蒙、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地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融资需求较大,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支持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针对“打水漂”论,易纲回应称,丝路基金是一个投资基金,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投资,不是进行单向的资金支持或单方面让利,是有商业回报的,也是可持续的。
“丝路基金"打水飘"和"穷大方"的说法,是低估中国人的智慧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丝路基金已经投入的项目从前期到后期,工作都做得很扎实。不能凭空瞎担心,要尊重事实。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拓展发展空间就需要成本,要“算大帐”。丝路基金很有发展前途,能够造福百姓,带动后续投资的一些项目。“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的位置从被动变主动,带来的长远利益是现在的投入远远比不上的。”
对于丝路基金未来的运作,易纲指出,增资后的丝路基金仍将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来源同时,也将实现较好的资金回报,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目标。
为了更好的保障丝路基金的回报率,白明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丝路基金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调研,减少出问题的可能性;第二,要做好经济外交,国家为企业说话、保驾护航;第三,要搞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有56个合作区;第四,要利用当地的管理团队,减少“水土不服”现象发生;第五,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第六,还应与商业保险机构建立好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专家强调,丝路基金有很强的发散效应和外部性,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立足于长远,要有长远眼光,通过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