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落幕,上百家基金公司规模排行榜也随之揭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按照监管政策要求,首度在规模排名中剔除了货币基金规模,由此终结了靠货基冲规模粉饰排名的时代。在监管引导行业回归主动管理的大环境下,基金公司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守正出奇,在非货基时代开拓市场也受到市场关注。
根本:业绩为王“剔除货基规模后,意味着基金公司必须加强主动化的投研管理,但最终体现出来的还是业绩上的优良。”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可见业绩为王依然是公募基金市场决胜的根本。
如去年权益类基金整体飘红的上海东证资管,东方财富(300059,股吧)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底,该公司以743.89亿元的规模排在第18位,规模排名较2016年年底上升20位。
数据显示,上海东证资管旗下东方红睿丰基金获得69.31亿份的净申购量,使之规模从2016年底的20.1亿元猛增至128.71亿元。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该基金产品去年为投资者带来54.75%的收益率,而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仅为9.27%。
另外,2017年规模榜单排名第一的易方达基金,旗下的易方达消费股票取得了股基收益冠军,易方达消费涨幅达到64.97%,随之规模上也增长了120亿元,从年初的12.84亿元增长到年底的133.08亿元。同花顺(300033,股吧)iFinD数据也显示,2017年业绩排名前五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有3只都获得了超10亿份的净申购。
不过,从2017年剔除货基的规模榜单来看,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依然以大型基金公司为主,易方达、华夏、嘉实基金(博客,微博)等千亿级规模体量的老牌基金公司仍是规模先头部队,从业内反馈声音来看,取消货币基金规模披露后,中小型基金公司借助货基冲规模的情况将大幅减少,未来公募市场上强者恒强的二八局面将持续深化。
“大型基金公司往往可以凭借资源、人员等各方面优势,在市场变化时进行相对从容的调整。另外,2017年底基金业协会的座谈会上提到要弱化公司管理规模,突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对财富增长的作用,而这两点都是老牌大型公司擅长的,首募规模上看,有业绩口碑基础的基金公司受到更多青睐,伴随着基金业市场化步伐加快,行业优胜劣汰的现象也会越发明显,大泰金石研究院研究员王骅表示。
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也认为,货币基金规模排名剔除后,规模集中度得到提升,而权益类基金的规模不像货基那样很容易做大,规模想要有质的突破非常难;其次,不同权益基金收益相差很大,因此客户对其选择也十分谨慎,公司管理的基金只有持续盈利,才能获得客户的持续认可,减少客户流失;此外,权益基金发展成熟,格局固化稳定,人才储备、投资理念、投研实力、公司文化等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在既定秩序下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些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小型公司很难弯道超车。
捷径:委外冲量
告别货基冲规模时代后,并不意味着没有捷径可以走,资深公募基金分析师王群航(博客,微博)就指出:“货币基金拼规模的传统工艺行不通?委外定制基金或将成为基金公司拼规模的替代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2017年“脱水版”规模榜单中,规模排名上升“神速”的基金公司中,委外业务功不可没。
从规模排名增速来看,永赢基金以37名的排名上升速度成为业界黑马,截至去年末,永赢基金以302.85亿元的规模排在43位,较2016年末的34.68亿元,规模上涨超250亿元。不过永赢基金规模的大幅提升离不开委外债基对其的规模贡献。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永赢基金2017年新增“丰益”、“添益”、“瑞益”、“永益”4只益字辈中长期纯债券型基金,从首募规模、认购户数以及机构持有人占比来看,疑似委外机构定制基金。
上述4只基金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超30亿份的份额净申购,截至去年末,上述4只基金规模分别达75.14亿元、39.9亿元、100.96亿元、70.02亿元,去年末4只产品规模占比全部超六成。
去年四季度以来,作为委外定制基金标志的发起式债券型基金就是基金公司产品线布局重点。
根据证监会最新发布的2017年基金募集申请公示表显示,截至12月1日,共有36家基金公司的47只发起式债券型基金还在等候监管审批,仅发起式债基上报数量占新基金发行市场比例超三成,由此也不难看出,委外业务在年底回流的热情逐渐升温。
而对于明年委外业务能否延续年底这波热潮,业内声音似乎并不统一。王骅认为,关于委外,监管主要是限制投资者占比问题,强迫基金公司对于占比过高的同业委外改变基金类型和管理方式。监管层实际上看重的还是风险和杠杆,明年来说,只要基金公司能及时改变运营思路,更侧重于符合监管考虑的定制化服务,那么委外的流失不会太大。从需求去看,今年大资管计划的出炉,如果打破刚兑,做净值化处理,那明年收益率将成为惟一的王牌,不做委外仅依靠银行自己的投研能力的话,收益率很难上去。一部分中小银行或者城商行还是会把精力放在表内业务,委外定制仍然是适应未来银行资管发展的一个出路。
创新:FOF突围
传统蛋糕被大型基金公司瓜分殆尽的公募市场上,如何另辟蹊径借助创新型产品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小基金公司实现逆袭的梦想。随着2017年公募FOF的破冰,6只公募FOF产品大规模募集,重新提振市场信心,而这块新领域的开发也令不少小基金公司重燃梦想。
自去年9月华夏、嘉实等6只公募FOF亮相市场后,基金公司产品申报名单便时时更新最新上报进度,截至目前已有104只FOF产品候审,其中不乏如鹏华、格林这样的小型基金公司的身影。
随着公募FOF市场走向成熟以及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预计2018年将有更多的公募FOF推出,而公募FOF也成为2018年中小型基金公司突围的重要路径之一。业内资深基金分析师王群航认为,对于新公司、小公司,公募FOF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能够有全新发展模式的机遇,因为原有的资产管理方式,老公司、大公司已经做得很好了,惟有FOF是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杨晓晴也认为,当前公募基金同质化严重,格局固化稳定,在既定秩序下中小基金公司很难实现突破。而公募FOF是新生投资品种,各家处于同一起点,这是中小基金公司突围的好时机。
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了公募FOF外,智能投顾、公募REITs也可能成为2018年新的热点。“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阿尔法狗屡屡战胜人类大脑的实例不断增加,基金领域的智投策略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意味着智能投顾正在逐步释放自己的魅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 同时,在房产业内需求、民生需求和监管推动的三重助力下,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公募REITs因对平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很可能成为今年政策着手布局的重点。杨晓晴坦言。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