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市场不佳恰是反思和质疑的好时点。过去一周,围绕着一只中部地区背景的量化基金,各方面展开了热议。
热议的焦点是业绩。
参与热议的人士称,前述的基金此前业绩非常出色,曾经达到半年净值增长100%以上的纪录。但在过去六个月,该基金净值回撤了30%以上,明显和此前的亮眼表现不同。一些人士推测,导致净值回撤的原因与该基金专注于小市值成长股投资有关。这类个股此前表现亮眼,但在去年11月后就一路走低,而这与相关量化基金的净值曲线高度相似。
一些激进的观点甚至认为,上述量化基金此前的盈利表现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其“市值因子”权重过高(通俗地说,就是小盘股配置比例高)。这种较为冒险的策略,导致了如今净值大幅回撤。甚至有人质疑量化基金“不透明”的模型黑箱,是否真的如市场宣传的那么有效,市场上对于量化产品的推崇是否过头了?
不可否认,量化投资近一年来遇到了考验。一方面,市场环境大幅变化,市场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对于部分较简单的量化策略造成了考验;另一方面,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市场沉淀,前期鱼龙混杂的量化市场也到了激浊扬清的时点。
因此,在这个时点,来关注一下内地量化投资的考验很有必要。
首先,必须肯定,量化投资是一个成熟的投资策略。在海外,量化投资是一个受托资产达数万亿美元的大型资管产品门类。几乎所有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都有量化类产品。这本身说明,好的量化投资是很有价值的,是可以为持有人创造价值的。
其次,也必须承认,内地的量化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经常出现虚假、过度宣传。这一方面是因为量化投资自身隐蔽且复杂的产品特点。当“模型黑箱”遍布行业上下,较大的信息不对称自然让市场里的“南郭先生”有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A股市场近年来并不景气,庞大的理财资金需要有资金容量的可信任的资管产品,而陌生且看上去高大上的量化产品符合这个需求,也成了销售渠道力推的产品种类。
其三,未来内地的量化市场必然会进入梳理、筛选的阶段。总体上看,策略成熟、风险控制有力、能经受市场考验的量化产品会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那些策略比较粗糙、理念较为单薄、依靠宣传和销售驱动的产品则将会被逐步发现,并最终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