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猪肉产品进口情况
近年来,我国生猪产品进口量快速增长,从2008年进口37.33万吨到2017年的121.68万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3%,虽然几经波折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开始,受国内猪肉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减少猪肉进口限制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生猪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2008年6月1日起中国冻猪肉进口税率由原来的12%下调至6%,猪肉产品进口贸易迎来了一个高潮,与2007年相比2008年猪肉产品进口量同比增长109.07%,进口量为37.33万吨,2009年国内猪肉价格持续性下跌,且因H1N1甲型流感暂停美国猪肉进口,猪肉产品进口量同比下降63.85%,为13.5万吨,2010年-2015年随着我国生猪价格进入上涨周期,对美国进口禁令解除,生猪产品进口也进入了缓和期,进口数量以年均增长13.25%的速度稳定增长,2016年生猪行业进入猪周期的最后阶段,国内供给短缺促进了猪肉产品进口量的增长,2016年猪肉产品进口量达到162万吨,同比增长108.39%。
受国内生猪行业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18年1-5月我国进口猪肉54.9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4%,价值人民币65亿元,下降10.1%,进口均价为每千克11.8元,下跌6.4%,其中5月份进口11.5万吨,减少3.6%,价值人民币13.2亿元,下降12.7%,进口均价为每千克11.4元,下跌9.4%。
二、中国猪肉进口政策的走向
国家在生猪行业的相关政策对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对外肉类进出口政策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中国猪肉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多少,进而反作用到国内生猪行业,对内国家对生猪行业的政策在生猪行业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进行结构转型以及如何实现资源分配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从2010年开始我国陆续放开肉类进口禁令,如解除对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甲型H1N1流感禁令、批准墨西哥猪肉制品进入中国市场等,这些政策的实行直接扩大了进口肉类的来源渠道,2014年下半年我国对检出莱克多巴胺阳性的多家美国企业采取了暂停进口的措施,质检总局要求美国、加拿大实施莱克多巴胺控制计划,只有实施此控制计划的企业才能向我国出口猪肉产品,这一政策导致2015年自美国、加拿大进口的猪肉总量分别降低40.07%和13.68%,同年波兰境内确诊2例非洲猪瘟后,我国对波兰的所有猪肉进口颁布了禁令,截至目前波兰仍处于被禁止进口的来源国,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猪肉进口的限制政策,基本依据进口来源国的疫病情况。
三、中国生猪产品的进口结构
我国生猪产品进口主要分为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两类,在猪肉产品进口结构中,鲜冷冻猪肉进口量从2007年的8.57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21.68万吨,年平均增长率34.28%,鲜冷冻猪肉品在猪肉产品进口量占总体生猪产品进口量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2007年的19.65%上升到2017年的48.68%,在2016年猪肉产品进口量最大时其占比达到了52.08%,说明了鲜冷冻猪肉进口的增长是我国猪肉产品进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论是在2016年国内生猪行业上行周期还是2017年下行周期中,鲜冷冻猪肉的对于生猪产品进口增长的贡献率都在60%左右。
四、生猪产品进口国家分布
2012年以来德国、西班牙、美国、丹麦、加拿大一直是我国猪肉产品主要进口国,其总进口量占比从2012年的88.9%下降到2017年的75.12%,2017年我国自欧盟进口猪肉产品128.04万吨,与2012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36.62%,占同期我国进口总量的51.4%,同年自美国进口58.4万吨,与2012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25.58%,占同期我国进口总量35.7%。此外自加拿大进口29.98万吨,与2012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41.42%,在此期间,随着国内猪肉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巴西、智利、爱尔兰等国家也逐渐进入到中国猪肉市场。
在欧盟进口国中,自德国进口的猪肉产品占进口总量的增长速度较快,其占比从2012年的11.5%增长到2017年的13.8%,在2016年曾最高达到过21.3%,2017年自德国进口猪肉产品量为36.26万吨,自西班牙进口猪肉产品量为37.3万吨,排名靠后的丹麦、荷兰、法国则分别为23.85万吨、19.12万吨、11.51万吨。
分种类来看,2017年我国鲜冷冻猪肉的5大进口国为西班牙、德国、加拿大、美国和丹麦,这五国鲜冷冻猪肉进口量共占71.5%,为87万吨,我国猪杂碎的五大进口国为美国、德国、丹麦、西班牙和加拿大,这五国进口量共占77.1%,为98.9万吨,其中自德国进口的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增长速度较快,从2011-2017年德国进口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分别占比5.3%和3%上升到17.4%和11.8%,在2015年最高达到26.4%和19.8%。
整体上来说,德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和法国都属于欧盟,随着我国生猪行业猪周期的影响,我国猪肉产品进口中欧盟已经成为我国猪肉产品的主要进口地区,并且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越来越激烈,从欧盟进口猪肉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四、猪肉产品进口逻辑与展望
(一)、中国猪肉产品进口逻辑。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并不直接与市面上的生鲜猪肉形成竞争,基本上以供应食品加工业为主,此类猪肉产品的进口直接推动原因是价格相对国内同类产品更低,而根本原因是国内猪肉及冻肉产品在供给上的波动性给出的市场缺口。(1)国内外生猪产品价格差是猪肉产品进口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饲料价格风险控制较好、育种养殖技术有优势,猪肉的价格波动较为平稳。2008-2017年进口猪肉价格一直保持在10-15元/公斤的范围,而国内受猪周期影响猪肉价格的波动较大,从2008年到2017年期间最高达到30元/公斤,最低仅为15元/公斤。国内外近一倍的猪肉价差让国内猪肉深加工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利润以及更为稳定的成本,以2018年1月份猪肉价格为例,国内猪肉价格为25.35元/公斤,进口猪肉价格为12.69元/公斤,对进口贸易商而言,进口猪肉进入中国的成本一直大致是固定的,大约是6%的关税、13%的增值税以及不到5%的运费,折算成最终的销售价格为15.96元/公斤。与国内猪肉价格相比,近10元/公斤的价差让猪肉深加工企业心动不已,双汇发展(000895,股吧)就在2015年进口了近21亿的美国猪肉来降低企业成本。
(2)国内产需缺口是生猪产品进口的根本原因。我国猪肉产品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在2018年第一季度中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猪肉31.3万吨,占同期我国猪肉进口总量的96.6%,这表明我国生猪进口主要是用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在我国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猪产品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生猪行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散户养殖仍占较大的比重,生猪行业供给受到“猪周期”的影响,供给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不佳,外来冻肉在食品加工行业中体现出其价格相对稳定,供应较为充足的优势。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397万头,同比下降5%,生猪存栏量为3.3亿头,同比下降4.7%。从存栏量上看,本轮猪周期触底之后,市场整体供应又有趋向偏紧的可能,供给的周期性缺口需要更多的进口猪肉来进行弥补。
(3)、国内外贸易政策是生猪产品进口的推动力。随着我国向荷兰、巴西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了肉类市场,到目前为止开放了大概60处进口肉类检验场,进口猪肉进入中国市场的手续也越来越便捷,这些因素促进猪肉产品进口量的增长与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另一方面2014年俄罗斯开始对欧盟农产品(000061,股吧)实施禁令,给欧盟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压力,为了开拓新市场,欧盟加大了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也是为什么自2015年之后欧盟在我国生猪产品进口量上的占比越来越大原因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之下,我国本身进口猪肉来源已经实现多元化,关税提高之后,美国猪肉在进口占比中可能面临较大幅度的下滑。
(二)、中国猪肉产品进口未来态势
自2017年10月份以来,我国猪肉月度进口量呈逐月回升走势,2018年2月份环比明显回落,3月份再次回升,当月进口猪肉13.6万吨,同比增加9.6%,环比增加89.6%。与此同时,猪肉进口均价在2017年四季度小幅上扬后,今年以来再现逐月下滑态势,3月当月进口均价为每千克11.9元,同比下跌5%,环比下跌0.3%,当前市场处于猪周期底部附近,国内猪价偏低而供应充足,进口需求疲软。短期来看国内猪肉供应充足,进口需求减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生产能力的提升,生猪出栏量逐渐增加,2017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增长0.5%,猪肉产量增长0.8%;2018年1月至2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长20.5%,其中2月同比增幅升至37.2%。与此同时,猪肉消费却呈现低迷态势,2017年国内商超猪肉消费同比降幅达10%,猪肉供应能力提升而消费下降,进口需求减弱。
2018年以来在供应充足的压力下,我国生猪市场价格大幅下滑:2018年1季度我国生猪出栏价每公斤较年初下跌了4.5元,跌幅为30.5%;白条肉每公斤较年初下跌了6.6元,跌幅为31.5%。与此同时,我国猪肉进口主要市场的价格则相对跌幅较浅,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减弱,但随着市场逐渐从猪周期中恢复过来,未来伴随猪肉价格上涨,进口生猪产品的数量也会有趋势性的抬升。此外,随着贸易摩擦中豆粕价格的抬升、临储处理后玉米价格的提振,未来国内生猪养殖的饲料成本端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抬升,尽管当前进口生猪产品少且不与鲜肉产生直接竞争,但在未来成本抬升的情况下,生猪产品进口量或将成为猪价上涨的重要指标与平抑价格的重要变量。(农产品期货网特约撰稿人魏鑫 杨林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