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夏粮减产,进口骤降,海外农产品涨价,我国粮食可安好?

时间:2018-08-14 18:25:10

夏粮减产,进口骤降,海外农产品涨价,我国粮食可安好?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在部分海外农产品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骤降、国内夏粮减产已成定局的多重压力之下,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

报道组成员:魏书光 曾炎鑫 许孝如

事实上,就小麦、稻谷和玉米这三大主粮而言,由于我国进口规模较小,国际粮价波动难以影响国内主粮市场。以小麦为例,目前小麦的一年进口规模仅占我国自有产量的2.65%;另一方面,国内小麦价格相较于国际市场还要高出400元/吨左右。因此,海外市场的价格上涨几乎不可能对国内小麦市场造成冲击。

谷物大豆进口锐减,海外粮价暴涨25%

在由美方挑起的贸易战发生前,我国对谷物和大豆的进口量曾达到近年峰值水平。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在5月期间,我国对谷物及谷物粉进口313万吨,同比增长58.08%,进口量创2002年以来的第三高纪录;单月进口金额达到9.05亿美元,也位居历史第三高记录。

同时,我国在5月份对大豆进口969万吨,进口量位居历史第二高,进口金额达到42.27亿元。

然而,到6月份中美互征关税确认之后,我国对谷物和大豆的进口量开始锐减,其中谷物进口的下降速度较为明显,环比降幅连续超过20%。

6月份,我国谷物进口量为206万吨,环比下降34.19%;进口金额5.59亿美元,环比下降38.31%,同比下降2.83%。同时,大豆进口量为870万吨,环比下降10.22%,但同比仍增长13.3%。

随后的7月份,在对美关税正式开征之后,我国谷物和谷物粉进口量仅为144.4万吨,较6月份的206万吨环比下降29.9%,且较2017年7月的280万吨同比下降48.43%。同时,我国对大豆的进口规模只有800.5万吨,环比下降7.99%,同比降幅达到20.59%。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对美国小麦和大豆的进口量仍将处于下降通道。中储粮7月份发布的报告称,由于去年以来国际小麦市场价格总体筑底反弹,我国小麦和小麦粉进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2018年度国内小麦(面粉按0.7:1 折成小麦)进口量约73亿斤。同时,受中美贸易战形势加剧影响,预计2018~2019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将继续调减,约60亿斤,同比减13亿斤,主要进口优质强筋小麦等作为市场品种调剂。

大豆方面,中储粮报告认为,中美关税加征已经正式实施,CBOT大豆期价不出意料地创下新低,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急剧减少,中方还在继续取消大批美豆订单,这给美国农户出口带来重创。

在我国谷物进口量锐减的同时,国际粮食价格也在天气异常影响下出现上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小麦主要产区预期减产,海外小麦价格经历了一轮暴涨行情。

参照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 CBOT小麦的1809期货合约一度暴涨25%。7月11日,CBOT小麦1809触及区间低点471.25美分/蒲式尔,之后连续上涨,直至在8月2日触及593美分/蒲式尔,创下近一年新高,区间涨幅达到25.84%。就月度涨幅来看,CBOT小麦1809在7月共计上涨了11.32%。

国际谷物理事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2019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下调1600万吨,为7.21亿吨,这将是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主要出口国家的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下调700万吨,为6300万吨,也将是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制度限制主粮进口规模,国内市场受影响甚微

在部分海外农产品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骤降、而国内夏粮减产已成定局的多重压力之下,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吗?“从目前小麦的进口规模来看,海外市场几乎不可能对国内小麦市场造成价格冲击。”卓创资讯小麦分析师张婷婷表示。实际上,中国的主粮进口规模一直很小,以至于海外粮价对国内主粮的影响微乎其微。

以小麦为例,参照海关数据,我国2016年进口小麦341万吨,金额8.16亿美元;另一方面,根据农业部数据,我国小麦一年的产量达到1.29亿吨。这意味着,我国小麦的一年进口数量仅占自有产量的2.65%。在2018年1~5月,我国小麦进口量约165万吨,同比减25万吨;小麦粉进口量约11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为什么中国对主粮的进口规模那么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三大主粮均实行配额制,在制度上就限制了主粮进口规模。

根据今年1月发布的关税配额量标准,2018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长粒米、中短粒米各26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50%。

事实上,即便是只有963.6万吨的配额规模,但在历史上,中国对小麦的进口从来没有用完过配额。

“90%的小麦配额都在国有企业手中,大多数贸易商没有渠道。”张婷婷告诉记者,“同时,由于经年累月的加工和消费习惯,一般的贸易商对海外小麦的兴趣也不大。”

另一个事实是,海内外小麦长期存在价差,海外小麦便宜、国内小麦价格高,假设完全开放进口,也只能拉低国内小麦价格,而非推升。同样以小麦为例,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生产小麦单位成本在1840元/吨,中国为2330元/吨,中国单位种植成本高于美国的原因是由于高额的人工成本及作业费所导致。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就国内现货市场而言,分析海外期货没有意义。即便海外粮价上涨,也不可能推升国内粮价,因为二者本身就是倒挂关系。”

稻米也存在类似情况。卓创资讯稻米分析师张笑表示,尽管近些年稻米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依然有限,“真正影响稻米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政策因素,主要是国内的托市收购价;另一个是市场的真实供需关系”。

在我国的三大主粮中,玉米的进口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受贸易战的影响程度也较高。由美方挑起的贸易战给进口玉米带来明显的成本增长。中国玉米网创始人冯利臣表示,在加征25%关税后,进口美玉米成本核算价达到2240元/吨左右,相对于加征关税前的1810元/吨,价格涨幅显著。

不过,由于进口规模总体偏小,海外玉米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程度仍然较小。“国内玉米消费的进口依赖度较低,即使按照玉米进口配额总量720万吨规模进口,其消费占比也仅在3.3%左右,国际市场对国内玉米供需及价格行情影响有限。”冯利臣说。

国家巨额储备粮仍是“定海神针”

尽管夏粮大面积减产,但是市场价格并没有大幅飙升,最重要的是原因是――国储粮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根据7月底的最新统计,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7377万吨,同比增加1634万吨。其中,2014年产小麦1057万吨,2015年产小麦1307万吨,2016年产小麦2627万吨,2017年产小麦2379万吨。

显然,高达7000万吨的小麦库存,是稳定小麦市场价格的“定海神针”。其实,自2012年以来,小麦、稻谷、玉米等粮食一直呈现产量大于需求的格局;尤其是这些年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我国粮食供给一直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了粮食产量高、进口高和库存高的“三高”现象。其中,库存的高企近年来,已成为粮价疲软的一个突出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三大主粮中,稻谷作为中国第一大主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库存问题并不严重。自2012年起,我国稻米消费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16~2017年度,国内稻米消费量约为1.64亿吨,明显低于当年生产量。消费量的下降导致2013年起,我国稻米库存量开始上升,到2017年末,国内稻米库存达到1.4亿吨,库存消费比跌破86%,稻谷高库存也正式成为难题。

另一大主粮――玉米,则面对的是每年高达2亿吨的巨量库存。据统计,2016年中国玉米临储的库存达到2.6亿吨,这些巨量玉米需要付出高昂的库存成本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指出,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照此计算, 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

巨量玉米库存倒逼临储政策改革。2016年,国家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交由市场决定,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同时,玉米的种植面积也普遍减少。

经过2016~2017年两年调整,玉米库存消化初见成效。国家粮食局新闻发言人陈书玉表示,2017年全年共收购粮食8500亿斤,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1690亿斤,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最高点下降28%。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政策性粮食共成交7817万吨,同比增长102.9%;成交金额1364.2亿元,同比增长61%,政策性粮食去库存工作效果显著。其中,成交玉米5654.4万吨,同比增长160%;稻谷1031.3万吨,同比增长47.1%;小麦1021万吨,同比增长122.4%;大豆21.6万吨,同比减少86.9%;菜籽油89万吨,同比减少73.7%。

今年以来,粮食去库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家政策性粮食共成交5023万吨,尤其是5月份,单月成交2412万吨。对于用粮企业而言,国家拍卖的政策性粮食成为他们采购时的必要补充。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全国小麦供求结余量为1179万吨,占需求量的10.6%;较上年度减少946万吨,减幅44.5%。预计2018~2019年度全国稻谷结余量为1792万吨,占需求量的9.6%;较上年度减少804万吨,减幅31%,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甚至在今年7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还表示,“要加快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使粮价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显然,从粮食总量上看,稻谷、小麦和玉米都有较高的库存,这对于国内粮食的供应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也是稳定粮价的“定海神针”。

公募资金仍低配农业板块

随着近期由美方挑起的贸易战再度升级,叠加天气干旱因素,市场涨价预期升温,国内资本市场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入到农业股上。

7月底以来,一批农业股表现活跃,半年度业绩也纷纷预增。上周五,农业板块大幅拉升,农林牧渔板块涨幅在全部行业板块中位居第二位;本周一,该板块继续微涨。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上周,有6只农业个股累计涨幅超过10%,包括苏垦农发、好当家(600467,股吧)、登海种业(002041,股吧)、*ST康达、丰乐种业(000713,股吧),以及金健米业(600127,股吧)。

不过,公募基金农业持仓继续处于低位。据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统计,公募基金中农林牧渔行业配置市值约为122亿元,占股票投资市值比例在0.69%,而行业标准配置比例为0.77%,市场整体低配0.08个百分点。尽管二季度农业股配置比例较一季度环比小幅上升,但农业股配置比例已连续8个季度处于低配水平,继续处于历史低位。

从基金前10大重仓股中农业股配置比例角度分析,截至2018年二季度,温氏股份的基金持仓市值最高,达31.6亿元,环比上升103%;顺鑫农业(000860,股吧)、圣农发展(002299,股吧)、益生股份(002458,股吧)的基金持仓市值也有较大环比增幅;通威股份(600438,股吧)、隆平高科(000998,股吧)的基金持仓市值则遭遇较大幅度下滑。

期货市场方面,上周五,美国农业部发布月度供需报告,调高了美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预测值。美国农业部预计2018~2019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145.86亿蒲式耳,这是历史第三产量高点,而大豆期末库存创下历史新高。

由于美国玉米和大豆期末库存创下历史新高,而由美方挑起的贸易战可能导致中国对美国大豆关上大门,这双重利空促使美国大豆期货在上周五暴跌4.8个百分点,创下三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CBOT的玉米期货也大跌了3个百分点。

本周一,国内农产品期货也出现暴跌,豆粕跌逾2.32%,郑棉跌逾1.68%,菜油、大豆跌逾1.1%;但玉米收涨,涨幅为0.96%。据文华财经的数据统计,截至8月13日,包括豆粕在内的饲料板块,沉淀资金量为105亿元,资金流出规模6.4亿元;油脂产业链沉淀资金189亿元,资金流出规模11亿元;玉米产业链沉淀资金为23.3亿元,流入资金为1.3亿元。整体上看,农产品资金流出迹象明显,而工业品资金呈现流入状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上一篇:证券时报:三大主粮市场行稳致远 我国粮食安全无虞
  • 下一篇:渴!渴!渴!东北玉米大豆遭遇大面积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