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对生猪养殖产业影响
生猪养殖除了价格风险,疫情风险对养殖户及养殖企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大范围的疫情,可能会导致猪价大幅波动。一般情况下疫情造成生猪死亡数量占总存栏比例较少,不会对生猪供应产生实际性影响,疫情更多是通过影响消费预期及养殖户预期改变短中期猪价走势。
疫情出现时容易应发消费者恐慌,导致猪肉消费减少,疫情的传播又导致养殖户出现恐慌销售情绪,而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屠宰量偏低,进而导致了大猪销售困难,出现被动压栏情况,疫情逐步消退后,猪肉消费好转,但由于前期养殖户被动压栏,促使了市场可供应大猪(猪肉供应增加更为明显,猪压栏因素导致了单头猪可提供更多猪肉)偏多,猪价仍偏弱运行。随着压栏猪陆续出栏,需求也持续好转,猪价出现企稳回升,但前期猪价大幅下跌,导致养殖户补栏意愿不足,仔猪价格下跌,而仔猪价格下跌,养殖户淘汰母猪数量增加并减少了后备母猪补栏量,随着母猪存栏量减少,供应仔猪数量跟随下降,生猪存栏逐步呈现不足趋势,猪价开始加快上涨,进入新周期。
一般来说疫情大小(范围及严重程度)对猪价影响有所不同,且疫情传播模式也会造成对猪价产生不同影响,如深冬季节由于气温大幅波动加上可能出现的寒潮,造成猪群容易出现急性腹泻及其他疫情,但该疫情一般不会导致猪肉消费减少,但如果叠加了口蹄疫情况,可能会导致猪肉消费减少,从而导致了猪价快速下跌。,但该疫情更多是影响5-6个月后猪价,一般造成5-6月后大猪供应偏紧,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
疫情一般情况不会单独导致了猪价下跌周期结束,更多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生猪供需关系,从而导致猪价发生转变。一般情况下如果在猪价大周期下跌初期,疫情出现只会改变猪价下跌轨迹,但不会扭转猪价下跌大趋势。如果在生殖已经出现亏损,且较长时间亏损,养殖户的现金流极为紧张,出现大疫情后,疫情通过猪价及养殖户预期,加快了生猪去产能,猪价将迎来新的上涨周期。猪价上涨周期,疫情的影响将导致猪价阶段性下跌,但最终将迎来一波强势上涨,并延长了猪价上涨周期。
二、2006至今大范围疫情对猪价走势影响
养殖水平及疫情防控水平提升,政府对疫情及时的公布和按照相应政策采用措施,降低了疫情的扩大。2011年至今生猪养殖出现大范围明显减少,目前爆发的非洲猪瘟案例仍有不断增加趋势,但按照农业部观点整体可控。2006年至2010年我国生猪养殖出现了2次大范围的疫情,疫情出现后猪价出现大幅下跌,随着疫情稳定并消失,猪价企稳回升,并进入新的上涨大周期。
2006年中蓝耳疫情爆发,并迅速传播,而在疫情出现之前生猪养殖行业经历2年左右持续的低价,生猪养殖亏损严重。疫情爆发后市场恐慌,市场出现了200-300元/头能繁母猪,50-100元/头小猪,市场心态极度悲观,大量母猪淘汰及后备母猪补栏不足,仔猪价格持续低迷,导致管理水平不到位,仔猪存活率偏低。蓝耳病对仔猪和母猪影响要较大猪显著,容易导致母猪流产、死亡,小猪死亡情况。持续性的养殖亏损,疫情进一步加大了猪价的下行幅度,重挫养殖户信心,去产能明显加快。随着8月份疫情逐步趋于稳住,猪价走稳,到了10月份后前期大猪陆续出栏完毕,市场出现供应断层,加上猪肉的消费的逐步进入消费旺季,猪价快速飙涨,猪价进入新的上涨周期。该周期猪价从不足6元/公斤飙升到18元/公斤,涨幅达到了200%。
2010年初我国生猪出现大面积的“五号病”疫情,并出现了持续扩散,而猪价从2019年下半年后进入养殖低迷期,并出现阶段性的养殖亏损,疫情影响导致2010年4月左右再次出现300-400元/头后备母猪,100-150元/头小猪情况。市场补栏意愿低,加上“五号病”容易导致仔猪死亡并影响母猪繁育。疫情随着进入6月后趋于稳定,阶段性的供应生猪偏紧猪价出现快速上涨,进入新的上涨周期。2010年10月份左右,出现大幅度的气温波动,导致了母猪受孕率大幅下降,该因素到了1月份前后仔猪出生量偏少,而深冬气温波动大,仔猪死亡率高,进一步导致2011年三季度大猪供应偏紧,猪价在2011年7-9月猪价创下历史新高。
2011年三季度后猪价进入新的下跌周期,并在2012-2014期间出现了多次阶段性养殖亏损,但较大幅度且较长时间亏损从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份。整个大周期下跌因缺少大范围影响影响,下周周期明显延长,更多通过长时间低利润甚至亏损挤压了养殖户退出,达到产能出清情况。2015年持续的亏损加上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政策,最终促使了产能出清,猪价企稳回升,并在2016年7月达到了历史高价。
猪价统计角度,在过去的三个周期中,2个周期的底部均出现大范围的疫情,疫情对生猪完成阶段性底部有较大影响力。疫情除了天气引发的急性腹泻疫情,其他疫情出现具有相对的随机性,但猪价对疫情的扩散就出现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在猪价持续下跌,出现亏损时候,养殖户管理意愿不强,防疫做的不到位容易出现疫情并传播。疫苗研发进步及推广,目前“五号病”、猪瘟、蓝耳病虽然仍有零星出现,但影响范围及程度明显低于过去。今年8月出现的非洲猪瘟由于高致死率,且无响应的疫苗,是否对整个生产产业产生新的影响。
三、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业链影响
猪作为非洲猪瘟的唯一宿主,病毒野猪、家猪、蜱虫、受污染的猪排泄物及饲料等。我国境内野猪极小,且大部分的养殖场附近无野猪,蜱虫一般传播范围较小,从目前来看非洲猪瘟传播及扩散更大可能在于家猪、受污染的猪排泄物及饲料,方式主要是生猪及猪肉产品。生猪在调运(包括仔猪购买运输)过程中,携带病毒的生猪位移及长途运输过程中猪的排泄物容易掉落在沿途公路带来了病毒的扩散。部分养殖户喜欢用厨余或者猪肉加工的边角料喂养生猪,如果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肉产品未能有效将非洲猪瘟病毒灭活,猪采食了含了非洲猪瘟的饲料极为容易疫情感染。
当前非洲猪瘟仍无有效疫苗,只能通过扑杀、消毒、隔离来控制猪瘟。农业部称当前非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参考国际其他国家情况,在未有效研究出疫苗情况,未来非洲猪瘟仍可能出现。
非洲猪瘟当前影响了猪肉消费,而近几年我国生猪向北转移,东南部地区生猪缺口越来越大,而非洲猪瘟的有效控制方法就是扑杀加上隔离(限制调运),如果疫情爆发可能导致了产区猪价暴跌,养殖户亏损严重,而未出现疫情的销区大涨,增加居民消费支出。疫情因素需要思考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东南地区大量退养,而北方特别东北地区生猪产能大量扩张问题。
另外我国当前生猪运输主要以活体为主,冷冻及加工食品比例较少,活体运输过程中,活猪排放的粪便容易污染沿途,特别是活猪中待遇病菌情况,可能会导致了疫情的扩散。当前我国生猪流通体系也增加了疫情扩散的可能性。另外生猪调研也导致了生猪产业链利润在不同地区的分配的不均匀,导致很多地方不欢迎生猪养殖企业在当前建厂,如果能配套相应的加工产能,把就业及税收留在当前,或者有利于改善该局面。
我国生猪养殖中有一定比例的厨余用于喂养生猪,而如果厨余未经过有效高温杀毒,容易携带各种病毒,导致生猪传染。农业部畜牧局最新的公告称,过去的几例非洲猪瘟很大概率通过厨余下传播。非洲猪瘟可能会促使政府对使用厨余为主养猪做更强的监管,减少了厨余当成饲料为主的数量,有利于饲料行业发展。另外行业可能加快整合,规范化养殖场比例进一步提高。
非洲猪瘟在未能有效研发初疫情情况下,猪瘟就会想一个BUG一样有影响养殖户心态,导致市场的补栏、养殖意愿变化,从而改变原有的猪价价格运行轨迹,短期来看,非洲猪瘟不会对本轮下跌周期产生影响,改变猪价当前熊市的趋势,但如果疫情仍持续扩散,导致养殖户信心丧失,不排除2019年中后猪价完成了筑底过程,并进入新的上涨周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布瑞克农业数据。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