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收获结束
收购量降价稳
湖北江汉平原大豆收获已全面结束,东部的黄梅、武穴小面积种植的区域面临集中上市。产区内活跃的大批采购主体已返乡过节,各地收购量大幅下降,使湖北豆行情明显趋稳。
上周末,湖北公安、江陵、石首、荆州等地因市场采购量增加,大豆行情出现上涨,增压比重筛优质豆装车价4200~4300元/吨,导致市场转向天门、汉川、沙洋、京山采购,因为同样的筛选设备,这些区域的装车价多在4040~4100元/吨之间,出货量明显加快。
本周,安徽、河南采购主体将陆续返回产区,而产区豆源流出量已占总产60%左右,余下豆源因豆农惜售和小商户库存,收购量将大幅下降,许多短期收购的网点将出现停收。收购主体明显减少后,豆源将流入长期从事收购的专业网点,产区收购缺少竞争,其收购利润将明显改观。
本周,产区优质豆源价格将稳中趋强,机收早熟豆装车价多在5100~5160元/吨,手工豆在5200~5360元/吨之间;“翠扇”品种装车价多在4760~4800元/吨之间;大粒型“冀豆12”装车价4600~4760元/吨,但可供区域有限。
“中黄”类中、晚豆表现稳定,汉江以南区域因筛选设备不同和收获类型差异,主流装车价在4160~4260元/吨之间;汉江以北这类豆源仍将在4040~4100元/吨,部分干度、色泽较好的装车价明显坚挺,甚至达4200元/吨。
东部的黄梅、武穴量小,收购价仍高于汉江平湖,加之筛选设备更新的较少,市场主体入市和接受程度偏弱,装车价为4300~4400元/吨,但成交外发量较小。
由于湖北豆质量已被市场广泛接受,目前行情和余量已不受沿淮产区上市价格影响,即便河南和安徽豆价格比其低100~200元/吨,但许多经营商依然不会放弃对湖北豆的采购。湖北豆的“后熟期”已提前度过,加之其蛋白含量和干度均优于新收获的沿淮豆,因此,湖北豆短期外流减少,收购商将进一步提高质量要求,中长期看上涨空间依然较大。
沿淮陆续开镰
产量质量同降
沿淮主产区河南、安徽大豆自西向东将陆续收割,随着收获面积扩大,产区新粮收购也同步启动,但区域间受灾程度不同,质量差异也逐渐显现。商品豆优良率大幅下降,收购难度明显增加,各地收购商增加新型筛选设备,竭力提升商品豆质量。
河南许昌、襄城、扶沟上周收割的大豆质量偏差,水分偏大,青籽明显,蛋白含量仅在42%左右,但本周上市的大豆质量将明显提升,近期天气有利,收割进程将明显扩大至外围及安徽境内。受各地灾情影响,已上市区域收购情绪明显得到提振,收购价格也打破预期。毛粮收购价3700~3760元/吨,比重筛装车价3800~3900元/吨,增压比重筛装车报价3960~4040元/吨,水分多控制在15%~16%之间,部分水分在17%以上的已出现有价无市或无价无市。
由于资金流动在国庆长假期间难以活跃,产 区短期压力依然明显。节后产区内很可能会有外部资金流入,赌市群体虽比去年减少,但仍有“跃跃欲试”的迹象呈现。
外围上市量陆续放大,加上湖北豆与其没有太大价差,而湖北豆质量优势却大于沿淮豆,已入市的湖北豆源仍在消化期间,沿淮豆采购明显缓慢。沿淮豆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区域行情仍在波动期,上下起伏可能性较大,不宜盲目抬高收购价格,抢收粮源易导致其质量下降。
东北天气多变
抢收水分难控
东北产区大豆收获即将大面积展开,受早霜侵袭的区域收获期明显提前,这类豆源质量已确定大幅下降,尤其是蛋白含量下降明显,青籽率较多,许多豆源已失去商品豆价值,等外豆源增加令东北贸易商陷入纠结,而未受早霜影响的黑龙江中东部区域质量仍较理想。不过近期各地阴雨天气偏多,给收获带来严重不利。许多豆农借降雨间隙抢收,质量难以保证,水分偏大、“泥花”偏重将增加入仓难度。
上周,部分未受灾区域早熟品种已陆续上市,收购价与陈豆行情衔接,大多毛粮收购价在3500~3600元/吨之间,但此价仅针对蛋白含量在40%~41%之间、水分在13%左右的大豆。
各地贸易商入市收购仍保持谨慎态度,从不同区域了解的情况看,收购商均表示今年的豆源质量偏差,早霜灾区商品豆源占比较低,等外豆源在一半以上,这类豆源的去向尚难定论。蛋白豆源大幅增加,企业收购和加工能力很难消化,豆农和贸易商对国家提前介入收储的期盼心理加剧。
东北产区大豆行情前期不容乐观,当收购进入常态后,质量和价格出现“两极分化”,优质商品豆在关内价格大幅变化后,将出现有序上行,此行情在11月上旬或许会明朗。
随着各产区新季大豆陆续上市,市场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贸易商选择空间较大,对部分品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个别区域,采购的分散和观望加剧均会集中体现,短期内行情将呈趋弱状态运行,建议各地收购商严把质量关,对后市不宜提前乐观。
随着各产区新季大豆陆续上市,市场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贸易商选择空间较大,对部分品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个别区域,采购分散和观望加剧集中体现,短期内大豆行情将趋弱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