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2013年进入期货行业,曾在投资公司任职3年,拥有化工产业链的期现套利经验。2017年进入信达期货跨领域研究有色金属,研究方向覆盖有色金属的镍锌铅3个品种。在期货日报等行业权威刊物、核心媒体发表多篇相关研究文章。
核心观点
对镍来讲,这里一轮下跌其实基本面变化并不大,更像是利空的集中释放,下跌兑现了悲观预期和宏观上的共振。
. 对锌来讲,中长期偏空的预期不变,海外矿山逐步复产和隐性库存将限制锌价反弹高度。
.锌长周期依然看空,海外矿山复产和隐性库存依然是悬在头顶的利剑,短期锌价反弹后价格或重回下跌趋势。
.短期锌买近抛远策略比单边策略有更大安全边际。镍可以等待单边做多机会。
大宗内参:沪锌从年初开始便开始下跌,最低跌至八月最低点19340之后企稳上涨,沪镍跌幅虽不及沪锌,但也从七月的最高位120000跌至99920后近期有所企稳,您对沪镍沪锌后市的看法是持续下跌还是行情已经有所企稳了呢?
周蕾:锌和镍的基本面差距挺大,要分开来讲。
对镍来讲,这里一轮下跌其实基本面变化并不大,更像是利空的集中释放,下跌兑现了悲观预期和宏观上的共振。年初以来,市场在炒作新能源电池预期,叠加国内库存下降带来的挤仓传闻助推沪镍到达12万的高度。事实上,新能源需求的比例非常低,若维持50%的增速也要到2019年才能有实质性的改善。而挤仓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保税区库存还有5万多吨的量,进口窗口打开后,俄镍流入对国内市场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市场回归理性后,镍价遭遇了暴跌的行情,这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只是情绪的因素被过度放大了,上半年新能源过度乐观,7月后镍铁释放等因素过度悲观,所以才导致镍价的暴涨暴跌。当前镍价已有企稳迹象,也是因为外围的宏观风险暂时得到解除,随着美国就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关税正式落地,有色板块都有反弹表现。但笔者倾向于认为镍价调整尚未结束,短期反弹仅是宏观情绪改善。因为基本面利空因素仍存,虽然交易所库存处于低位,但保税区高库存对价格的压力并未解除,叠加环保取消限产比例的情况并不明朗,对镍价的支撑有限。笔者认为未来镍价上涨核心在于消费能不能如期释放,需求改善或许逐步消化改善供应增量。节前不锈钢价格坚挺,下游也存在备货需求,但基本面做多信号不强,价格存在继续调整可能。
对锌来讲,中长期偏空的预期不变,海外矿山逐步复产和隐性库存将限制锌价反弹高度。但是,短期国内基本面出现明显改善,除了贸易战风险暂时性解除外,美联储加息预期冲击有限。由于进口窗口持续打开,保税区这三周库存下降非常快,库存已经回落至偏低水平。这意味着在国内持续低库存的背景下,潜在的最大利空被解除,叠加环保导致国内供应难以提速,现货端会持续紧张的局面。虽然社会库存持续增加,上期所仓单库存也在不断回升,但仓单和库存依然处于偏低水平,挤仓的预期可能再次卷土重来。国庆长假前贸易商积极出货,下游节前有备货需求,因此,在基本面边际改善的情况下,锌价维持反弹看待。
大宗内参:贸易战持续发酵至今日,您认为后市贸易战对沪锌沪镍的走势还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
周蕾:笔者认为贸易战最差的情形已经出现,不排除春节期间继续恶化的可能,但情绪的因素已经边际淡化,有色板块整体难以深跌。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贸易战对镍影响非常有限,主要通过影响台湾的方式间接影响国内不锈钢出口。由于国内镀锌板出口绝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国家,因此对锌的影响也有限。
大宗内参:您认为从供需方面出发,如何看沪锌沪镍的走势,后市还有什么风险点需要投资者去做注意呢?
周蕾:从供需方面来看,基于国内库存偏低和节前下游备货的因素,锌现货升贴水坚挺。虽然进口窗口持续打开,但是保税区库存降无可降,而且市场可交割品牌锌锭流通偏紧,在高持仓和低库存的背景下,短期沪锌有继续反弹的可能。但是锌长周期依然看空,海外矿山复产和隐性库存依然是悬在头顶的利剑,短期锌价反弹后价格或重回下跌趋势。
镍基本面偏空的因素依然存在,虽然长周期看涨,但新增消费需求的驱动短期无法兑现,因此短期镍价存在调整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镍依然是个多头配置的品种,若价格调整到位,具有很强的做多安全边际。
有色板块中的风险因素依然来自宏观,虽然贸易战短暂落地,但不意味着该风险不会进一步恶化。若后期贸易战问题继续谈崩,那么有色板块还会面临继续下行的可能,但是跌幅不会很大,更多是一种筑底的趋势。
大宗内参:从当前的盘面来讲,是否能够给到投资者们一个需要关注的点位和交易的建议呢
周蕾:锌依然可以关注正套机会,由于国内库存处于低位,宏观预期好转及仓单较低,锌市近强远弱格局将延续,而远端供应增加前景限制锌价反弹空间。因此,短期锌买近抛远策略比单边策略有更大安全边际。
镍可以等待单边做多机会,目前来看10万左右的安全边际较高,若价格能调整到96000-98000则支撑最强,可以分批建仓,止损设在94500。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宗内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