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虽然事故调查结果还未出炉,但股市已经作出反应。3月11日美国股市开盘后,波音一度暴跌超12%,收盘时跌幅超过5%。3月12日收盘,波音跌幅达6.15%。
1
易碎的“神话”
当黑天鹅放飞,股价出现大幅波动时,能够有效使用期权就成为很好的避险方式。
比如,在波音公司受利空事件影响,股价发生大跌时,如果仅参与股票买卖,很容易被“割韭菜”。
但如果投资者同时买入看跌期权,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空难事故发生后,在波音美股期权市场上,3月11日看跌期权开盘便迎来大涨,诸多行权价的涨幅高达70倍。
在波音股价大跌事件中,投资者持有或买进看跌期权,恰能对于突发的利空产生良好的对冲效果。而对于散户来说,个股期权意味着花费少量的权利金(期权费),就可以拥有这只股票的收益。
除了美股期权大涨70倍受人追捧,国内期权在3月12日再创纪录。当日,上证50ETF期权持仓量达到2998459张,连续4日创历史新高。一时之间,“买对期权,一夜暴富”的流言又开始蔓延。
此前,所谓“期权一夜暴富”的神话已经上演过一次。2月25日,“50ETF购2月2800”期权合约暴涨192倍。在经过一系列市场过度夸张和误导性的宣传后,期权迅速站上金融品种的至高点。结果,该期权合约次日大幅跳水,收盘大跌91.74%。
上交所于3月8日发布期权合约交易风险的公告称,由于50ETF购3月3000期权合约交易量、持仓量较大,价格波动较大。目前,该合约虚值程度较高,随着行权日(到期日)3月27日临近,存在时间价值加速衰减的风险。
期权不仅波动性较高,还有临近到期的风险。根据此前上交所的相关提示:“价值归零风险就是到期时,买入认购期权后标的证券价格在行权价以下或者买入认沽期权后标的证券价格在行权价以上,期权在到期日处于虚值状态,变得一文不值。”
2
警惕赌徒心理
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期权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同时,作为较冷门的品种,投资者对期权了解甚少。
一般而言,期权是交易双方关于未来买卖权利达成的合约。就个股期权来说,期权的买方(权利方)通过向卖方(义务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即有权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入或卖出约定数量的特定股票或ETF。当然,买方(权利方)也可以选择放弃行使权利。如果买方决定行使权利,卖方就有义务配合。
2月26日,上交所曾发文告诫投资者:“期权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机工具。投资者应当客观判断行情,把期权作为优化资产组合配置的工具,以风险控制为第一要务,注意控制期权仓位,时刻保持止盈止损意识,防控相关风险,理性进行交易。”
风险提示言犹在耳,面对期权大涨大跌,投资者必须警惕“一夜暴富”的赌徒心理。
永安期货期权总部期权研究员范林燕指出,因为期权合约众多,使用期权进行投资组合管理时,持有的期权持仓往往十分复杂。
范林燕认为,相比股票或期货只有一类交易维度,即交易方向,期权还增加了时间和波动率两个维度。交易方向的依据来自于判断标的价格涨跌,波动率的依据来自于判断期权价格本身是否被高估或低估,时间则是指通过卖期权的方式收取权利金。因此,期权可以实现增强收益需求、方向性交易盈利需求、波动率交易盈利需求三类资产配置需求。
某东部券商期权分析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散户而言,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期权的风险高、波动大,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对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也较高,如若造成投资者认知错位以及恐慌,十分不利于投资者树立对期权等衍生品工具的正确认知,亦不利于期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3
完善风险对冲工具
由于期权的风险水平和操作难度都相对较高,因此,学会合理使用期权、运用好期权这一工具对投资者来说,就变得无比重要。
据悉,期权的四个基础交易策略是买入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分别对应着不同程度的标的涨跌看法:看快涨、看快跌、看慢跌、看慢涨。与股指期货相比,期权不但可以多空,而且可以根据对涨跌速度的判断,精细化地选择期权头寸,满足投资者对方向性交易的需求。
以上证50ETF期权为例,银河期货研究院相关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利用上证50ETF期权对冲个股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先把个股风险利用做空上证50ETF的方式对冲,再把做空上证50ETF替代为相应的上证50ETF期权策略。比如,买入认沽期权,其中个股与上证50ETF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Beta来转换,上证50ETF与上证50ETF期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Delta来转换。
当然,面对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风险管理需求势必不断增强,无论是美股个股期权还是我国的上证50ETF期权,投资者都需要各式各样的工具来应对多样的风险。
上述分析师称,在资本市场开放加快背景下,未来或将有更多外资机构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外资通常有丰富的金融衍生工具可用来管理他们的风险,而中国境内投资者,他们对冲风险的渠道十分有限,套保难以开展。未来,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应当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增强风控和稳健经营的意识,不仅使得国内机构更好地应对未来更激烈的竞争格局,同时也为国内实体企业提供更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
记者 李岚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金融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