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19中国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举办。本次大会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主办,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作为特别合作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作为合作单位,和讯期货作为媒体支持并全程参与专题和视频直播。
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
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在大会上致辞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玉米期货恢复上市15周年,也是玉米市场化改革不断探索的15年。玉米是我国三大口粮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服务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是期货市场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3年大商所开业首日上市的期货品种中,就有玉米期货。在经历了全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之后,2004年大商所重新上市了玉米期货,从此翻开期货市场服务玉米产业的新篇章。十五年来,大商所持续推动玉米期货市场行稳致远,积极为玉米市场化改革贡献“期货力量”。
一是不断丰富玉米产业链的衍生工具和产品,为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提供多元化选择。十五年来,大商所紧紧围绕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养殖的产业链条,在上市玉米期货基础上持续推出了与该产业链相关联的鸡蛋、玉米淀粉期货和豆粕期权、玉米期权、相关商品互换业务、商品指数,为玉米产业链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避险工具。今年1至8月,玉米期货成交量6200万手,成交额1.2万亿元,日均持仓94万手,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55%和35%,为产业企业管理风险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流动性。今年新上市的玉米期权,已累计成交314万手、成交额8.5亿元,市场功能初步显现。已开展涉及玉米产业的商品互换业务21笔,推出玉米生产加工和饲料养殖相关商品指数10只,为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提供便利。
二是持续优化玉米品种规则制度,不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十五年来,大商所坚持贴近产业需求和产业实际,不断完善玉米交割质量标准,实施“三步交割法”、延伸交割、集团交割等交割管理制度,玉米交割区域从辽宁港口扩展至东北三省一区,探索在玉米非主力合约上试点期货做市商业务,努力提升市场效率。2018年,参与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交易的单位客户已达5687户,成交量占比34%,持仓量占比51%,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完善。近年来,玉米产业链品种的期现货价格相关性稳步提升,玉米消费量、贸易量前10名的龙头企业中、各有6家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玉米产融结合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不断创新完善玉米产业服务体系。十五年来,大商所不断丰富市场服务平台,依托产业大会、期货学院、EDP培训、产业(产融)培育基地等服务品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着力夯实市场基础。同时积极推广“保险+期货”试点、基差交易试点,持续探索服务玉米产业的新模式新机制。作为首批试点品种,2015年以来大商所已开展97个玉米“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累计超过300万吨玉米生产得到价格险或收入险保障。今年以来,大商所已有8个玉米县域试点项目、33个玉米分散试点项目和12个玉米场内期权试点项目完成立项或备案,玉米产业服务不断拓展深化。
四是维护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积极促进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十五年来,大商所始终把安全稳定运行摆在突出位置,为玉米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打下良好基础。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玉米消费大幅下降,不少玉米现货商运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玉米期货正逐步成为现货企业的避风港和现货产业链的稳定器。
经过十五年发展,我国玉米产业成功经受住了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价格、2008年出台临时收储政策、2016年取消临储等一系列重大考验,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从产量看,全国玉米总产量从2004年的1.3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2.46亿吨,增长近一倍。从贸易商主体看,玉米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东北地区最大的玉米贸易商年贸易量约150万吨,2018年中粮集团的玉米贸易量超过2000万吨,还有像象屿、北大荒(600598,股吧)等十多家贸易商的年贸易量超过百万吨。从贸易方式看,已经从比较简单的“一口价”模式,发展到开始出现基差定价、商品互换、场外期权和“保险+期货”等多种灵活方式。可以说,在促进玉米产业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期货市场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屡创新高,服务实体经济功能逐步得到有效发挥。
李正强还表示,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大商所的立业之本,更是大商所的兴业之道。下一步,大商所将紧密结合玉米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衍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为玉米产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一是不断完善玉米产业链衍生产品体系。大商所正积极推动生猪期货上市,加快研发食用酒精、工业酒精和淀粉糖等下游品种,争取早日推出玉米淀粉期权,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
二是不断推进规则制度创新。探索进一步创新交割制度、完善交割管理,推动玉米市场从北到南、从产区到销区、从水路到陆路的全面融合和畅通。
三是不断扩大服务玉米产业的方式与手段。持续推进“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试点,探索开展“新型粮食银行”试点,积极推广玉米基差贸易试点,努力形成可广泛复制的典型经验。同时,也希望玉米产业链企业更多地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更好地运用基差定价模式,有效管理价格波动风险,推动传统贸易方式转型升级,从而不断提升玉米产业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