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19中国玉米产业大会在大连举办。本次大会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主办,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作为特别合作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作为合作单位,和讯期货作为媒体支持并全程参与专题和视频直播。
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粮生化董事长、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会长佟毅
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粮生化董事长、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会长佟毅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并主要回顾了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辉煌成就,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产品格局,同时就未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展开思考。
佟毅指出,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2018年世界产量10.4亿吨,占粮食总产量35%;中国产量2.6亿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40%,是涉及食品、饲料、医药、化工和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基础原料,地位举足轻重。
目前,全球玉米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第二大玉米生产和消费国,占世界玉米总产量21%。
消费来看,中国玉米消费主要分为饲料、工业和其它用途,需求总量呈增长趋势,其中工业消费增长率最高,近十年从1500万吨增至6500万吨。
佟毅重点提到了玉米加工。中国玉米深加工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连接城乡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 其核心基础――淀粉和淀粉糖产业历经60余年发展,年产值2400亿元,涉及相关产业产值7万亿元(占GDP 7.8%)
就取得的成就而言,总的来说,现在玉米还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2018年世界有10.4亿吨玉米,占全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5%。在中国不管怎样,还有2亿多吨的玉米,占中国粮食总产量40%。今年淀粉协会的统计数据来看,玉米加工量即产能是1-1.1亿吨。但实际加工量在2018年就是6500万吨,加上1.4亿吨就是2亿吨,中国玉米主要用作饲料,其实玉米加工是第二位,再剩下一点玉米做种子和食品。
我国这几年主要增长速度最快的玉米加工产品是淀粉和酒精。在过去40年,每个十年,我国的玉米加工量都要增加1000万吨,而且即将要增长两到三千万吨。
我国玉米深加工经历五大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从进口到出口,见证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玉米加工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就是东三省加内蒙再加河南、河北、安徽、山东。但是现在,东三省的辽宁粮食相对紧张,因为没太有余地做加工,辽宁的玉米要贸易,总量也少。
“现在山东省是玉米加工消费的第一大地区,占27%,黑龙江15%,吉林17%。现在玉米总的加工分布在东北,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还有华北,如山东、河北、河南、安徽。东北加工量是三千多万吨,下一步东北的加工量会提高到五、六千万吨,现在正在建的,以黑龙江为代表,加上吉林、内蒙有两千多万吨。主要产品就是淀粉,淀粉和淀粉糖占玉米加工量的60%,酒精占20%。中国人愿意喝酒,好多的酒都是用酒精调配出来的,还有其他的,就是味精、赖氨酸、柠檬酸这些深加工产品占20%,所以我们叫622,就是60%淀粉、淀粉糖,20%的酒精,20%其他产品。”
目前,玉米加工集中度越来越高,从过去的好几百家,到现在只有100家左右。其中前10名的加工量占到了全国淀粉加工总量的10%,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我国玉米加工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现在产能过剩,第二,就是粮食问题。此外,还有健康问题、中美贸易问题。十年来,我们在中国用一个新的理念在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就是玉米加工过去是化学的、机械的分离加工,现在在努力用生物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主要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像分离效率低,能耗高,附加值低,工程化水平低,污水治理水平低,我们用现代分析技术,高通量筛选,微生物组学,基因编辑,基因改造的技术,用到淀粉和淀粉衍生物的加工当中去,去达到个性化的服务,营养健康,低碳环保,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所以,“我们的玉米加工的未来正在发生着一个新的革命性的技术改变。”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各个国家都在对产业进行改造。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的制造工业4.0,中国的制造2025,同时伴随着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还有数字化、智能化。在制造可信、透明的食品供应链系统,实现产品全过程可追溯和向消费者全透明。现在中粮就是在做这些工作,一步一步的要达到在任何一个角落,走出这个门,看到的中粮可乐,看到的蒙牛产品,看到的福临门产品,看到肉食必须是可追溯的。我们现在信息化、全系统,全球信息化去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包括对于技术的改造,就是生产工艺技术的改造,食品安全系统的改造。
对于未来,佟毅表示,现在我们在用的粮食,用小麦、大米、水稻、玉米来做加工,提升营养,叫第一代的加工技术。第二代的技术是利用现有地球和环境里面的资源,比如纤维素,把纤维素利用起来并加工到位。未来,“第二代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