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 | 张旖旎作者 |章舟
正如上次我们所言,铜贸易商的处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一单几千万,上亿的合同签下来,最后真正“落袋为安”的可能只有几万、十几万的纯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贸易的风险是实实在在的:一旦遇到大规模的金融风暴,很容易面临资金链的压力,最后轻者元气大伤,重者破产倒闭。更有甚者“铤而走险”,动起了歪脑筋,最终身陷囹圄。
所以,如果你有做铜贸易的朋友,别忘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对他好一点。
那么铜贸易的“风险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实在太多了!
1产业链上的“风险点”有点多
要先从供应链讲起: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部门分工进行生产。一些企业完成产品原材料的搜集,一些企业共同分环节完成产品的制作加工过程并对接下游的经销商,由他们完成产品的销售。
这一条链式的功能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应链”,而铜贸易横跨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多个环节。在这根长长的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疏忽,否则难免形成“蝴蝶效应”,将微小的风险放大多倍,宛如多米诺骨牌一般。
高效的供应链,可以确保构成文明基础的能源和原材料顺利的传输,从而推进社会繁荣;但是,链条这么长,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一旦当中出了短板,可能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特别是,像铜这样的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业务涉及采购――仓储――混合――交付四大步骤,而且这些业务不局限在一地一国,而是横跨数个国家,以某铜业巨头为例,它的四个步骤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完成,发挥各自的优势,因而大大提高了相关效率。
但跨国业务带来分工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环节过于密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不可控因素太多,只要有一环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后续的环节。我们以茫茫大海上的运输为例,说明风险的无处不在:
一是自然因素的不可抗力风险,指由于自然变异引起破坏力量所造成的灾害,灾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物;二是政治因素的不可抗力风险,由于某些国家海上封锁禁令使某段航路堵塞,绕航产生的费用或风险,还有货物遭受战争的损失,贸易国国内政治的动荡使货物无法入境,或拒绝交付货物。
随便哪一条,都够企业喝一壶的,特别是运用了融资后更是如此。由于中国的企业在进口电解铜的时候,遇到的融资问题比较频繁,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下电解铜的融资过程:
归根结底,大宗商品的贸易流程中涵盖了价格涨跌、货款支付、税费凭证、货权转移、企业信贷、币种转换等多个环节,因而能在当前金融政策下将各项金融因素串联起来,实现形式多样的套利操作。
但也正是如此,其间也蕴含大量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商业性、操作性、合法性、资产端和期限错配五大风险。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简要梳理。每一条风险,都是企业经营不当换来的教训。
1. 商业风险:即一般意义上的贸易风险,包括贸易、价格、违约、汇率波动、进出口政策风险等;
2. 操作性风险:即员工失误或风控制度缺失导致的各种风险损失;
3. 合法性风险:在融资贸易过程中可能被有关部门认定为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假贸易等不合法形式的风险;
4. 资产端风险:在融资性贸易操作中,从银行渠道获得的融资资金,再次拆借给关联企业带来的风险;
5. 期限错配风险:由于大宗商品贸易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常常错配,一旦看错行情,便会损失惨重。例如2015年的811汇改带来的人民币大幅贬值,2016年的续贬,以及2017年上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都让铜贸易商损失惨重。
看看,五大风险,由浅入深,总有一款为你量身定做。
这些风险事件之所以频繁发生,和贸易企业的固有属性也密不可分。因为融资贸易的技术应用范围较窄,因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水平,更多地靠股东及经营团队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而非依靠对行情走势的随机应变,因而难免有思维上的“盲区”。
由于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一旦当 “黑天鹅”事件出现时,亏损也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此类套利操作多是反复滚动、高杠杆性操作,相应贸易企业亏损也必然较严重。
2实力背书,打通“任督二脉”是确保收益,控制风险的法门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风险的汪洋大海上,如果没有对应的避险操作,翻船是很容易的事。那么贸易商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抵御风险呢?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打通铜贸易的“任督二脉”,在闷声发大财的同时,控制可能的风险。
具体说来,需要具备可靠的融资渠道和有效管理风险的专业水平的贸易商,才能够从事铜这种规模巨大、利润微薄的交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依旧从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巨头的例子入手。
跳出单纯的贸易圈,走向上游,实现产业链的闭环
以托克为例,由于它的业务遍及全球,因而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特性,最大程度使用空间、时间和形式的变换,发挥套利的优势。其中,走入上游,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是必由之路。
如下图所示,托克通过投资于上游产业,将其纳入自己的产业版图,如此,则不要再看别人的脸色,自己不但能将全线的利润收入囊中,也有利于快速把握市场出现的套利机会,还减少了相应国家进行业务的法律风险。
另一家大宗贸易巨头嘉能可同样如此,而且走得更远,和上游结合得更紧。
作为全球最大的铜贸易商之一,它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铜矿开采商。2018年里,嘉能可生产的铜量为145万吨,销售的铜则达到了450万吨。自产额占到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可见嘉能可已经不是完全的搬运工,而是生产搬运两开花的产业巨头。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度介入铜产业上游的嘉能可,在2015年遭遇了一场大劫:在当年的矿业寒冬大环境下,铜价跌到7年最低,铜消费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铜产品需求疲弱,据其2015年中财报显示,上半年嘉能可经营录得净亏损6.76亿美元,和2014年同期净赚17.2亿美元相比,可谓是从天上到了地下。
不光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就连营收也大大下降:2015上半年,嘉能可的营收额只有857亿美元,也比2014年同期大降25%。
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由于前些年对上游矿山资产的激进并购,2015年嘉能可的净债务已达300亿美元。最为严重的是,此时的资金流动性也大大降低。2015年上半年,嘉能可存货周转率仅为3.54,远低于2011年的10.62,也明显低于2014年的8.77。对于重资产的行业而言,这甚至比短期的利润下降更为严重,成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典型。
面对严峻的局面,嘉能可不得不“断臂求生”,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到了2016年,嘉能可扭亏为盈,利润转为9.36亿美元,2017年利润为51.62亿美元,终于起死回生。但这场风暴带给嘉能可的,不啻为一场实实在在的教训:适度杠杆,现金为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做好期现结合,实现套期保值的功能
对比托克和嘉能可的经营模式,可以看出以下明显的不同:
一是经营理念不同:托克的经营理念与嘉能可有着鲜明差异,始终坚持贸易为主的轻资产定位,矿业资源类业务非常有限。而嘉能可在大宗商品牛市中激进的向上游并购延伸的战略,在熊市难免遭遇“拉清单”。
二是核心目标不同:托克的核心目标是追求贸易量,基本规避价格风险,在商品熊市反而会因贸易量增长而受益。例如,在2015年的这轮熊市中,托克虽然收入金额受制于价格而下降,但利润却得以持续提升。而嘉能可则更多介入了上游,目标是尽可能抓住更多全产业链的利润,因而受到铜价的影响也更为剧烈。
不管哪种模式,在铜市场的汪洋大海上,缺乏套期保值手段的企业,犹如没有保护的船只,随时有船毁人亡的危险。那么铜贸易企业应该具备怎样的“套”路,才能屹立于市场不败之林呢?
这就是所谓的套期保值大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应用却博大精深。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铜贸易商的一系列套期保值策略,这些策略不但是贸易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贸易商的看家本领。
由于现货和期货市场受同一供求关系的影响,两个市场价格走势趋同,在两个市场进行相反的操作,期货市场的盈利可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或者现货市场的产品升值由期货市场的亏损抵消。
根据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为达到完全规避铜价波动风险的目标,在期货市场的操作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商品种类相同、交易方向相反、交易数量相同、交易月份相同或相近。而依照产业链的位置不同,不同的企业也需要采取对应的策略。
显而易见,上游闭口、下游敞口的铜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往往是铜价下跌风险,例如铜矿山企业;而上游敞口、下游闭口的铜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往往是铜价上涨风险。例如空调生产企业;而中游的企业面临的则是双向敞口。
传统的套期保值手法是期货。这三类企业的套期保值方法如下表所示。至于其中的具体细节,此处限于篇幅就不详细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专业的文章。
不过,传统套期保值方法能否实现完全套保的效果,即期现市场的收益与损失完全抵消,取决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幅度是否完全一致。但现实市场环境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变动幅度很难保证完全一致,因此应用传统套期保值策略的企业仍将面临一定风险,称为基差风险。
此外,由于参与LME期货交易资格限制、境内交易的便利性,国内铜企业主要选择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期货合约套期保值操作。
但这么做的一个问题在于,国内外铜价很难保证完全同步变化,因此对需要从国外进口铜精矿进行冶炼的国内铜企而言,即使进行完全套期保值,也难以完全规避国内外交易市场的价差变化带来的波动。据国内某大型铜企套期保值负责人介绍,所在原料基本都靠进口,自产铜不到5%,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因而受到国际铜价波动的影响可想而知。
既然铜期货也存在固有缺陷,有没有什么更加“高级”的工具呢?这就需要用到铜期权了。从国际上来看, LME铜期权的推出时间最早(1987年),次年COMEX也推出了铜期权交易,而国内首个上市的铜期权,则是2018年上期所推出的铜期货期权。
用期权组合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的同时,对库存进行更有效的保值,库存保值可以采用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和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组合等方式。下面我们仅举一例,说明利用铜期权是如何套期保值的:
在铜价49000的时候,企业支付一笔费用(譬如300),选定一个较高的执行价作为卖出看涨期权的执行价(企业认为向上突破这个价格可能性非常小,譬如51000);选定第二个执行价作为买入看跌期权执行价(企业认为跌破这个价格可能性较大,譬如47000);选定1个月的时间。1个月后,如果价格低于47000,企业亏损2000+300;如果价格高于51000,企业盈利2000-300;如果价格在47000和51000之间,则企业受益比不保值时少300。起到了“熨平”风险的作用。
铜期权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广泛应用。依然以上面那位负责人所在的企业为例:
铜期权主要是用来做两部分的套期保值:第一是做自有矿山的套期保值,因为自有矿山的成本相对比较固定,所以价格波动对利润影响比较大。所以每年会找一个高点价位,把远期要生产的铜卖出保值。
至于利用铜期货和期权进行套期保值的详细实操,由于所涉细节较多,并且具有衍生品的普遍特性,受篇幅所限,这里我们仅以一张表格,进行概括总结:
当然和铜期货一样,铜期权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有自身的风险。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损失,企业可能会采取期权和期货结合起来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假设铜加工企业按需采购原材料,在2月12日购买1000吨精炼铜,并于6月初对加工的铜材进行销售。在2月12日至6月8日期间,企业需对1000吨铜现货进行套保。3月27日,铜价格较套保初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若企业继续持有期货空头进行套保直至套保结束,由于铜价格在后市有所回升,期货端将会产生207万亏损,对冲了现货端的收益。
若企业在3月27日买入平值或浅虚值看跌期权代替期货空头头寸,则可以在平仓期货头寸时获得209万的收益,并拿出部分期货端的盈利用于权利金的支付。采用期权辅助套保策略可增强收益,虽然行情反弹,但是由于中途用期权代替期货兑现了浮盈,在现货端盈利的同时套保端也获得盈利。而若后市价格持续下跌,看跌期权也能为现货头寸提供保护。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是铜企业行走江湖必不可少的武器,而在武器的应用上,虽然国际巨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新兴的国内企业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励精图治,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扑克投资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