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黑龙江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调转“船头”

时间:2017-06-15 20:28:48
政策为舵 市场作桨

黑龙江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调转“船头”

黑龙江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调转“船头”

黑龙江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调转“船头”

黑龙江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调转“船头”

引言

去年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同时,农业部提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大豆生产。受此影响,去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

今年东北产区种植结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下游深加工企业开工情况如何、各方对后期玉米和大豆价格走势如何判断?带着这些问题,期货日报记者6月5日至10日跟随大商所农产品春季考察团深入黑龙江西北部的玉米、大豆主产区进行调研。

农作物种植“一减多增”

6月的东北还有着丝丝凉意,穿行在黑土地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大片的农田。

处在黑龙江第一、第二积温带的哈尔滨市呼兰和巴彦地区是玉米优势产区,当地玉米产量较高。其中,呼兰的玉米单产水平约为2.7万斤/公顷,巴彦的玉米单产水平约为2.4万斤/公顷。

记者在巴彦县华山乡通达村随机采访了一位李姓农民,他家自有耕地10亩,租地200亩,近3年均种植玉米。“我没想过改种大豆,一方面是我们这里玉米单产高、效益好,另一方面是种植玉米后耕地土质较差,不利于种大豆。”据他介绍,去年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大概在700元,按照玉米潮粮0.43元/斤的价格计算,加上生产者补贴,每亩收益能维持在90元。

在考察中记者了解到,今年黑龙江种植结构总体呈现“一减多增”态势,即玉米减,大豆、水稻、杂粮、杂豆等种植面积增加。第一、第二积温带是传统玉米优势产区,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幅度较小,如哈尔滨周边地区;第三、第四和第五积温带玉米减少幅度相对较大,如绥化、黑河和齐齐哈尔等地,部分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幅甚至在70%―80%。

与玉米传统优势产区不同,考察团队从绥化市出发后,成片的大豆田地开始映入眼帘。除了豆田,途经之处也有不少水田。

海伦市是中国大豆之乡,是全国大豆集散中心。据海伦市龙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平介绍,今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约270万亩,环比增加59%,2016年为170万亩。预计2017年大豆产量能达到45万吨左右,2016年在30万吨左右,有望增加50%。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约80万亩,2016年120万亩,环比减少33%;水稻面积常年维持在80万―90万亩。

与海伦的情况相同,在五大连池市、嫩江市、绥化市等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往年种植玉米的田地已改种大豆。“我们村周边玉米改种大豆的情况较为普遍,整个村有将近200公顷耕地,今年约有50%的耕地将玉米种植改为大豆。”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永泰村的王姓农民告诉记者。

“根据种子销售情况推算,今年五大连池地区大豆、玉米及杂粮的种植比例分别为50%、30%和20%,较2016年这三类农作物20%、70%和10%的比例有较大变化,玉米减、大豆增的格局非常明显。”据五大连池市富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柴淑坤介绍,该公司今年销售大豆种子2.3万吨,较2016年的1.7万吨增加35%。今年玉米种子销量为700吨,去年销售量为2000吨,今年减少了65%。水稻种子今年销售量增加10%左右,但由于该区域不太适合种植水稻,总销售量仍然较少。

九三农垦管理局所在区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适宜大豆生长。华康现代农业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松表示,由于去年种植玉米亏损严重,今年当地玉米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70万亩减少到59万亩;今年大豆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63万亩增加到230万亩。此外,种植面积增加较多的还有杂粮、杂豆和小麦。“周边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都在调减。据我了解,莫旗地区700万亩耕地中有320万亩种植大豆,100万亩种植玉米;嫩江地区650万亩土地中有350万亩大豆和130万亩玉米。”郭松说。

在弘业期货分析师徐海峰看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调整种植结构是大势所趋,东北地区将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种植,增种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减玉米、增大豆”效果逐渐显现,这也符合当前国内市场的需要。

“随着国家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扶持力度,以及玉米市场化定价的推进,大豆对玉米的种植比价将逐步提升,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集中科研力量,尽快提高非转基因大豆的产量,才能与进口大豆相抗衡。预计未来大豆和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徐海峰说。

大豆、水稻种植收益优于玉米

通过调研记者发现,虽然大豆的单产较玉米低,但去年大豆价格相对较高,且大豆种植成本低于玉米,大豆的种植收益要略高于玉米。与大豆和玉米相比,水稻的收益最高且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水稻价格有临储收购支撑。

海伦市海北镇三合村是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社试点村,全村共有800公顷耕地。据该村合作社负责人周树军介绍,今年该村90%田地种植大豆,10%种植玉米,去年大豆、玉米种植各占50%,今年大豆种植增加明显。

周树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三合村农业合作社的土地租金近几年无变化,维持在400元/亩。玉米种植成本730元/亩(含地租),单产1400斤/亩,价格0.45元/斤(潮粮,今年3月售出),玉米补贴190元/亩(直补和合作社补贴)。在不计算补贴的情况下,玉米种植亏损100元/亩;加上补贴,玉米种植收益为90元/亩。大豆种植成本600元/亩(含地租),单产270斤/亩,价格2元/斤(今年3月售出),大豆连片补贴150元/亩,目标价格补贴130元/亩。不计算补贴,大豆种植亏损60元/亩;加上补贴,大豆种植收益为220元/亩。

绥化市水稻种植户杨春华家有田地30亩,租地38亩,已连续8年种植水稻,今年继续种植水稻。据杨春华介绍,她家土地租金为667元/亩。水稻种植总成本500元/亩,其中种子60元/亩、化肥100元/亩、农药20元/亩、水费67元/亩、收割费用87元/亩。按单产1030斤/亩、价格1.3―1.4元/斤计算,加上67元/亩的补贴,自有地收益约900元/亩,租地收益在220元/亩左右。

记者在考察中发现,种植成本方面,今年化肥、种子和人工成本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但地租下降明显。去年农民玉米卖价普遍较低,如果没有补贴,种植玉米基本是赔钱的,大豆的种植收益相对要好一些。特别是海北镇等地区,种植大豆除了能拿到目标价格补贴外,还有农合补贴150元/亩,种植大豆的收益明显较好。因此,今年改种大豆的相对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黑龙江西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导致农作物生长较往年正常水平推迟一至两周,但长势均匀,对后期产量影响不大。考察中,农民普遍表示,后期如无重大天气问题,玉米单产今年有可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深加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记者在考察中发现,沿线农产品(000061,股吧)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差异较大。由于玉米价格市场化,原粮价格下降明显,加上国家的加工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效益普遍较好。而部分大豆深加工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创新等方面受限,加工产能不能完全释放,经营陷入困境。不过,有稳定销售渠道的大豆深加工企业均表示,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恢复,他们对大豆深加工产业依然看好。

绥化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120万吨。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娄英介绍,目前企业满负荷开机,玉米库存有6万吨,可以满足企业一个半月的加工用量。“今年以来,我们企业参与了两次临储玉米拍卖,成交价格在1380元/吨左右,后期预计每月竞拍4万吨左右玉米保证生产。这主要是出于保证市场占有率考虑,当然满负荷生产也将降低加工成本。”娄英说,企业生产的玉米淀粉近一半供应哈尔滨制药、哈尔滨啤酒等当地企业。此外,考虑到南方造纸、食品等下游需求不错,预计将增加100万吨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玉米生产者随行就市销售。国内外玉米价格快速接轨,内外倒挂现象基本消失。

“在国内玉米价格优势显现后,下游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断提高,玉米消费量有了很大提升。玉米价格市场化,更是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玉米期货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利用期货工具指导现货经营的模式也日趋多样化、灵活化,不少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提升了资金利用效率。”徐海峰表示,目前玉米市场波动大,这是玉米产业链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原因之一。但是还应看到,一些小规模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面对原料价格波动时出现亏损,未来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洗牌整合进程还将持续。在此背景下,灵活运用期货市场是深加工企业规避风险、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巴彦县一家大豆小榨油脂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受低价进口大豆冲击,加之在与外资、国有大油厂的竞争中全面处于下风,东北中小油厂基本都已停机。为了寻求发展,该企业近年来转向生产小榨大豆油,并积极开拓自身品牌。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该企业经营状况稳定,随着大豆扶持政策出台以及黑龙江种植面积增加,企业对于未来的市场充满信心。

海伦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豆粉、豆浆粉的大型综合加工企业,年消耗大豆量1.2万吨,生产8000吨豆浆。为保证原料大豆的质量,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单保障大豆货源,其中从生产基地收购的数量占到总量的60%,剩余部分从其他粮点采购。“现在市场上的大豆库存大概在5%,大豆贸易收购难度加大。但有国储大豆补充市场供应,大豆价格也不会涨起来,目前价格暂时稳定在2元/斤。”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给大豆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前当大豆市场低迷时,有临储价格兜底,起到了托市的作用。2014年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完全依靠市场调节。2014年以来的新粮收购季,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市场需求不旺影响,大豆加工企业等市场收购主体入市不积极,本地大豆价格长时间在低位徘徊。2014年大豆价格在2―2.2元/斤左右,2015年和2016年在1.8―1.9元/斤左右,最低甚至低于1.7元/斤,远低于目标价格。

显然,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大豆产业链企业面临的风险会增大。因此,期货的避险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大豆期货成为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工具。

“目前黑龙江调减玉米、增加大豆种植已取得成效,今年大豆产量无疑会增加,收获季节价格风险加大,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重要的避险手段。另外,在价格更低的进口大豆冲击下,国产大豆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对相关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豆产业链各方应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引导大豆现货市场发展,更好地规避价格风险。”徐海峰说。

“保险+期货”帮助农民管理价格风险

在连续一周的走访调研中记者发现,黑龙江西北部的农户、合作社市场意识相对薄弱。尤其在玉米临储政策退出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完全市场化,种粮农民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往往不知道该何时卖粮、卖什么价格较为合适、下一年种什么收益会更好。

“保险+期货”是金融支农的新模式,通过保险和期货的融合,能有效发挥保险和期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徐海峰说:“该模式同时将场外衍生品运用到服务‘三农’当中,进一步发挥了期货市场功能,完善了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在帮助农户管理价格风险、实现农民保收增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险+期货’项目创新了补贴方式,对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用重大,也有利于大豆、玉米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据南华期货副总经理唐启军介绍,2016年南华期货开展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都是以价格险作为项目实施目标,最终以期货市场某一标准化合约一定时间内的均价作为结算依据。国际市场则主要是以价格和产量相结合的收入险作为主要承保目标,重点是保农户的收入。因此,在做好价格险推广的基础上,南华期货与阳光农险将进一步探索开展收入险,深化“保险+期货”的试点工作。唐启军建议,建立“保险+期货”的长效机制,增强项目的连续性,期货公司在场外期权方面更具操作优势,农民受益的概率也将大大提高,也有利于扩大项目影响力。

他认为,在目前“保险+期货”的实际操作中,场外期权权利金较高,对扩大参与面积有一定影响。积极推进场内期权业务,降低成本,产品设计才能更加贴近农民需求。

徐海峰对记者表示,一般农民难以理解“保险+期货”的有关运作机制及原理,因此讲解时要通俗易懂,如明确价格低于多少给予多少补贴。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普及金融保险知识,使其认识到价格保险的必要性和益处。期货行业需做出更多成功的案例作为借鉴,并与保险公司互通有无,普及专业知识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努力。目前的“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以价格险为主,今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的收入,推进收入险试点势在必行。

  • 上一篇:市场利好发酵 玉米易涨难跌
  • 下一篇:巴西:苍茫云海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