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所8月16日发布公告,对官网“数据与行情”栏目下公布的“月度参考价”的计算方式进行修订,以适应现货行业的贸易和计价习惯,方便产业客户套期保值对冲价格风险。
根据公告,上期所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在“月度参考价”的表格中增加“结算参考价”,计算方式为当月(三月)合约每日结算价的算术平均值。另外,自2018年1月1日起,“月度参考价”表格中取消“加权平均价”,仅公布“结算参考价”。
据介绍,产业客户的期货部门根据长期合同签订的每月原料采购或产品销售数量平均到每个交易日,每日进行均匀等量保值交易,因此保值价格接近于上期所每日结算价。在此基础上月度的保值结果汇总后,月度均价贴近每日结算价的算术平均值。交易所公布的每日结算价是当日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综合了当时每笔交易信息,具备公允权威性,是交易所每日结算所有合约的当日盈亏、交易保证金及手续费、税金等费用的基准。根据每日结算价算术平均计算的月度均价,较每笔成交量计算得出的月度均价更有利于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具体来看,从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每月交割日(15日)按照以上两种方式计算的有色金属品种当月和三月合约的均价在价格窄幅波动时,两个均价之间的差值不大,但当行情出现大幅波动时,二者之间的差值明显增大。”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铜为例,铜当月合约加权均价减去算术均价的差值一般在-300―300元/吨波动,但2011年10月差值为874元/吨,而11月为-914元/吨,2016年11月达到-1102元/吨;铜三月合约加权均价减去算术均价的差值在2012年之后有所缩小,在-500―500元/吨波动,2016年11月达到2620元/吨。企业保值的策略结果更贴近每日结算价算术平均价,与加权均价的差值则难以实现对冲,尤其当行情出现剧烈波动时。随着高频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的创新发展,成交量作为权重可能会对月度均价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导致现货企业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套期保值难度加大。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现融合度的提高,企业越来越懂得运用期货这一市场化工具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套期保值的策略专业化、灵活度越来越高。此次上期所在广泛调研、听取行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月度参考价”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改完善,适应现货市场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最重要的经济功能,期货价格能否成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是衡量期货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功能发挥情况的重要标准。通过交易所场内交易形成的透明、规范、权威的期货市场价格体系已经逐渐成为现货行业定价基准。
前述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说,许多产业客户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上期所品种现货月或主力合约价格签订现货合同,并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的贸易习惯。以铜为例,铜企业在签订现货长期合同中已经形成使用期货市场月度均价的习惯,国内铜矿长期合同的作价方式普遍采用上期所当月合约平均价扣减加工费的模式;阴极铜长期合同的作价方式普遍采用上期所当月合约平均价加现货升贴水的模式;铜加工材也普遍采用上期所当月合约平均价加加工费的模式。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确保了现货资源的市场流通高效有序。铜产业链的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以上期所透明、公开的价格为基准,形成了行业的定价模式和贸易方式,在保证现货企业生产稳定性的同时,规范、完善了现货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