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时间:2017-09-27 16:50:0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要资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报告摘要:

本轮猪周期受环保政策的影响,限养禁养持续缩减生猪产能,导致能繁母猪存栏与生猪存栏长期处于低位。依照农业部监测数据推算,能繁母猪自2016年至今累计减少约260万头,按照我国当前MSY水平16来计算,则直接减少4160万头生猪出栏。环保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效果显著,规模化企业扩张和区域性龙头的强势崛起有利于生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主要结论:

1. 《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给未来生猪产业的发展指出明确目标和方向,持续环保去产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快速调整。

2.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给畜牧业提出稳生猪促牛羊的发展任务。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淘汰落后养殖模式,缩减生猪产能符合国家稳定粮食大计。

3. 生猪产能严重过剩,指的是落后产能和不规范养殖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不能满足居民对肉类安全、品质的需求。优质猪肉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营养健康的需求,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还需大力发展。

4. 农业部存栏监测数据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监测数据与市场表现不相符,参考意义不大。电话调研产业同行得出一致答案,母猪产能在2016年早已恢复,并会影响2018年的生猪行情。

5. 生猪养殖由以前的分散养殖、单一经营走向产业链联合,既符合食品安全需求,又可实现猪肉食品的源头追溯。

一、生猪行业结构的新变化

我国畜牧业多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行业集中度不高,准入门槛低。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以一家一户的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大规模工厂化生猪养殖占比很低。而近年来受西方生猪养殖发达国家影响,国内越来越多的猪场开启工厂化的养猪模式,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近些年关于养殖乱排污等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也存在监管不到位和农业污染治理不得力等诸多问题。自2015年1月1日《环保法》开始实施,畜禽污染便进入了环保黑名单。农业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2017-2020年)》等相关文件,为生猪养殖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和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俗话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新生”。本次生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和重组,更多的是基于环保所带来的压力,也是行业从自由无序竞争到倒逼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次生猪行业所带来的变化主要有:1)生猪养殖产业布局向主产粮和资源承载能力强的地区转移;2)规模化扩张迅速,中小养殖户退出养猪;3)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和延伸,饲料企业布局或并购养殖企业;4)区域性全产业链养殖企业焕发生机;4) “公司+农户”遍地开花;5)产业链金融加速行业整合,单一产业经营模式风雨飘摇。

二、供给状况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二、供给状况

1. 生猪存栏量与出栏量

从历史存栏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从1976-1985年这十年时间,生猪年均存栏在3亿头左右,累计增幅9.11%。从1986年到1995年,生猪存栏量突破4亿头,平均每年存栏增加约1000万头,年度增幅约3.33%。从1996年至今,我国生猪存栏量持续保持增长,而在1996年生猪存栏变化很大,从年初的4.4亿头锐减至3.6亿头,当年存栏减少近8000万头。影响出栏头数7000多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4.46%。其他年份生猪存栏基本保持平缓上涨,且自2008年起,生猪存栏达到4.6亿头,至2013年生猪存栏达到历史最高值约4.76亿头。2013年之后生猪存栏再度回落,截至2016年底生猪存栏约4.35亿头。

从生猪出栏量来看,1982年我国生猪出栏量突破2亿头,1989年破3亿头,1994年破4亿头,1997年破5亿头,2005年破6亿头,2012年破7亿头。那么在1976-1982,1983-1989,1990-1994,1995-1997,1998-2005,2006-201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8%,7.40%,9.52%,4.47%,2.41%,2.05%。2013-2016年,生猪出栏量受本轮环保去产能的影响,持续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11%。由此可见,我国生猪养殖量及产能在改革开放前增速相对缓慢,供给量严重不足。在1983-1994年这段时期,生猪供应量增长迅速,猪肉供应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进入供求平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5-2012年,生猪出栏量缓慢稳定增长,开始以市场化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提高效益的结构性调整阶段。

生猪出栏率方面,在1992年之前,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均低于1,说明我国生猪养殖极度落后,生猪良种率低,饲养周期长,出栏速度慢。1993年之后,我国的生猪出栏率大于1。2010年出栏率达到144%,2014年达到155%,到2020年我国的生猪产业规划目标出栏率要达到160%。反观美国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的效率很高。早在1960年,生猪的出栏率便达到150%,如今生猪的出栏率高达180%。相较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猪养殖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 能繁母猪存栏量

1993年以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3000万头,至200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到4000万头。2004-2013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突破5000万头。2013年之后,能繁母猪存栏至今持续下降,2016年底能繁母猪存栏已不足4000万头。在1996-2006年期间,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累计增长率67.86%,年均增长幅度6.79%。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生猪产业进入市场化阶段的关键十年,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促使生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经济效益为主线的调整发展阶段。生猪养殖方式逐步由以散养为主转变为专业化和规模化饲养。当前,生猪养殖已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道路。在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和环保高压的双重政策之下,由以往散户快进快出造成生猪产能的剧烈波动将一去不复返,生猪养殖产业迎来了高度产业化的同时也面临行业巨头的竞争和整合。

3. 猪肉产量

我国是世界猪肉生产第一大国,中国的猪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左右。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猪肉产量占比为48%。我国猪肉产量在2015年之前,猪肉产量整体呈线性增长趋势。1996年、2007年由于能繁母猪数量降幅较大导致生猪出栏减少除外。1994年猪肉产量突破3000万吨,至1999年突破4000万吨,2005年突破4500万吨,2010年突破5000万吨,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5600多万吨。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五年猪肉产量增长约500万吨,平均一年增长约100万吨。2015年至今,因最严环保政策的执行,中国生猪养殖去产能力度很大,能繁母猪长期处于近年历史低位,猪肉产量在2015年之后有所下降。

4. 猪肉进出口量

我国猪肉自1995年开始少量进口,占全球贸易份额的1%左右。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口猪肉逐渐增多,全球进口贸易份额从2009年的4.87%提高到2011年的11.47%,2014年占比12%,2015年为15.17%,2016年达到27.35%。由此可见我国猪肉进口量在逐年增加,尤其近两年大幅度增加。2015年我国猪肉进口102.9万吨,2016年进口218.1万吨,USDA给出的2017年预期我国进口猪肉量约230万吨。进两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也与国内连续两年的猪价过高有一定的关系,国外外猪肉价差过大,直接刺激进口肉冲击国内市场。

相对于进口猪肉,我国的猪肉出口量相对有限,而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出口贸易份额常年低于5%。我国猪肉的主要出口地区为香港、澳门。由于我国国内养殖情况复杂,猪病复杂多样,兽药等抗生素含量超标,很难达到出口国的标准,出口之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三、需求状况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三、需求状况

伴随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居民猪肉消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猪肉紧缺性消费阶段。1980年以前,养猪业属于家庭副业,分散饲养为主,猪肉供应有限,居民猪肉消费受当时收入水平和猪肉供应量的双重限制,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统购和凭票购买成为该时期猪肉供需的。第二阶段:平衡性消费阶段。1980年到1995年,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猪肉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猪肉由计划流通体制转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流通体制。与此同时, 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带动猪肉消费水平提高,猪肉消费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第三阶段:由量转质的阶段,从满足需求到开始追求高品质、安全健康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比重提高。2014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2%。“十三五”以来,农业部出台第一个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给生猪养殖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环保、供给侧改革是这个时期的热搜词。

1995年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是20.38公斤,占肉类消费比重的86%。到2011、2012年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30公斤,肉类全年人均购买量达到47公斤左右。猪肉占比63%。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的消费需求逐渐多样化,猪肉消费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仍是我国肉类蛋白摄取的主要来源,占比依旧有60%左右。鸡肉消费比重逐年提高,占比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牛羊肉的消费在国内占据10%的份额。

FAO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猪肉人均消费量32.5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发达国家水平的1.4倍,日本消费量的2.1倍,韩国消费水平的1.2倍,接近欧盟国家的整体水平。而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发展目标明确指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猪肉的消费量超标严重,并不符合营养健康的要求,在国家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大前提下居民肉类消费结构未来或许会有大的调整。在优化结构调整,缩减生猪饲养量,降低猪肉消费的同时,鸡肉、牛羊肉的消费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四、农业部生猪存栏监测数据探讨

生猪产业供需结构分析与展望

四、农业部生猪存栏监测数据探讨

9月14日,农业部公布2017年8月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数据,8月生猪存栏环比下降 0.5%,同比下降5.6%;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4.7%。农业部自2017年1月起实行新的样本数据轮换,由原来的4000个生猪监测点调整为400个生猪监测县并增加规模养殖场的监测数据,在2017年6月份继续调整样本方案,进一步增加规模养殖场的样本数量,目的是为提高样本代表性。由于2017年实行样本轮换,因此2016年与2017年的监测数据不具有样本统一性和连贯性,结合统计局的存栏数据推算每个月的生猪存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指导性不强。 然而生猪定点屠宰量的监测数据源并没有出现较大调整,连贯性比较强,用来监测生猪出栏指标有参考意义。数据显示,2016年1-7月份定点屠宰量共计屠宰11524.60万头,2017年1-7月份定点屠宰量共计屠宰12239.08万头,同比增加6%。2017年除2月份屠宰量同比低于2016年外,其他月份同比增加幅度均在10%以上。由于2月份恰逢农历春节,屠宰企业屠宰量往往不是很大,可比性不强。每月生猪屠宰量同比均较去年有所增加,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猪存栏量同比是上升的,至少可以推算出在2016年的6月份母猪存栏同比就已经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母猪存栏从底部回升已经至少有一年时间。从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行的态势我们也可以得到印证。

农业部以2016年1月为基期(指数为100),开始公布母猪与生猪每个月的存栏指数。其中只有2106年的6、7、8、9、10月份指数大于100,截至到最新数据2017年8月,每个月的母猪指数均低于100,且母猪指数逐月下降,说明其产能较去年是下降的。这实际上与市场表现是相违背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由于调整样本造成的数据衔接上的问题以外,我们推测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农业部选取的规模猪场样本还是数量不足,大型猪场的样本缺失或者太少造成的数据失真。自2016年环保拆迁以来,生猪存栏包括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筑底,受此影响最大的群体是中小规模散户,尤其是100-200头母猪左右这样的猪场。而农业部恰巧把200头母猪以上这样的猪场定义为规模猪场,监测数据当中可能受环保的影响比例更大,反而环保达标的更有能力补充后备母猪的这些场的样本量不够而导致监测指标失真,失去相应的指导意义。目前情况来看,对于农业部的数据我们还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只有结合市场验证才能更好把握生猪市场走势。

农业部淘汰母猪量的数据来源于山东临沂、河南商丘、江西上高、湖南湘潭等4个淘汰母猪集中屠宰地。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母猪的淘汰量在逐月上升,且2017年的淘汰数量远大于2016年,说明在2016年的大好行情下,人们淘汰母猪的意愿较低,淘汰量小。正是由于2016年母猪的大量补栏,生猪供给较2016年有明显的增加,生猪行情逐月走低,再加上环保期限将至,今年的母猪淘汰量逐月增加且淘汰数量远大于2016年。该数据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对农业部存栏数据,尤其是能繁母猪的存栏是否长期处于低位,我们电话调研了产业内的一些同行。下面将他们的观点也做一个简要陈述,仅供参考。

1. 河南某大型生猪调运商:要说环保影响生猪存栏肯定是受一定影响,但大型猪场的扩产更大,一个万头母猪场的产能基本上可以弥补一些非养殖大县因环保导致的存栏减少。再者拆迁至少有70%左右的是产能转移,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从眼前来说,现在生猪的屠宰量比去年同期要增加1/3,上量不加价,产能肯定是恢复的。

2. 天津正大某技术经理:区域范围覆盖京津冀,目前驻点沧州市场。从公司的饲料销售量上来看,今年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针对环保的影响,北京和天津部分地区受影响比较严重,但产能转移有相当一部分。河北主要是廊坊的香河、大厂、三河几个县拆迁比价严重一些,其它地区没有什么影响。我现在呆的沧州地区相反比去年的养殖量还要大一些。温氏、牧原、唐人神(002567,股吧)等集团公司在河北都在建场,部分投产,未来产能会进一步增加。现在环保唯一的担心的是冬季不能烧煤,其他替代性方案成本都比较高,如果保温措施做不好,会影响仔猪的成活率。

3. 山东某大型玉米贸易商:我们也监测全国很多猪场的存栏数据,农业部也叫我们报数据。我个人认为农业部的数据是不太准,大型规模养殖场的产能扩张可能没计算在内。

4. 安徽某集团猪场销售经理:2016年母猪没人舍得杀,去年从拆迁地调运母猪的车很多,加上去年母猪销售火爆,量早就上来了。今年行情不行,种猪卖不动,养殖户没人愿意补栏,对2018年的行情都不看好。但个人认为2019年的行情会好起来。

5. 广西玉林某个体老板:自己养地方品种猪,主供天地一号。当地三五百头的养猪户很多,环保影响不大,存栏比16年要增加很多。

五、结论与展望

五、结论与展望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2017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基于上述矛盾和问题,国家明确指出要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

有鉴于此,我国生猪养殖业今后将发生一系列明显变化。第一,以全国性集团公司为首的现代化养猪模式在国内大量布局,大大提高生猪养殖效率。第二,养猪公司与农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专业公司提供种苗、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合同养猪模式取代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第三,饲料公司向养殖端延伸,养殖端向屠宰端、品牌肉方向拓展,全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猪肉产品的信息追溯,为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保证。第四,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大受欢迎。第五,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饮食消费需求,休闲观光农业、订单式农业、品牌肉市场将大放异彩。

总之,国内养殖业的整合步伐正在加快,养猪不再单单停留在“猪”的层面,养猪者更应该定义为“猪肉生产者”,大食品的范畴正在形成。优质安全的猪肉才是好猪肉,只有着力构建良好生态循环养殖才是畜牧养殖业的未来。

作者:华泰期货研究院 李巍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要资讯
  • 上一篇:放量突破 南美种植期天气能否成为豆粕上升的东风?
  • 下一篇:新花成本或为国内棉价年度高点 下跌时间窗口将在10月中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