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阎 岳
10月9日,央行更新的官方储备资产数据表显示,截至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1085.1亿美元,环比增加169.83亿美元,为2014年6月份以来首次连续8个月上涨。这也是时隔10个月之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重新回到3.1万亿美元之上。笔者认为,外汇储备规模数据的变化,其背后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牵动。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来看,他觉得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就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是人民币汇率更多由市场决定,逐步走向合理均衡。
事实也是如此。从2003年10月份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改革目标,到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再到当下,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在此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
尤其是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向市场化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今年2月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将中间价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时段由报价前24小时调整为前一日收盘后到报价前的15小时,避免了美元汇率日间变化在次日中间价中重复反映,在稳定汇率预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将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以对冲市场情绪而放大的单边市场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将变为“前一交易日日盘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是“8・11汇改”后第四次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
在这个全新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央行对逆周期因子进行了解释:2017年前5个月,美元持续走弱,各主流货币与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升值3%至8%,但人民币中间价仅升值1.07%,不符合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变化。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外汇市场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市场主体容易受到非理性预期的影响,忽视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向好对汇率的支持作用,放大单边市场预期并自我强化,增大市场汇率超调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引入“逆周期因子”。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人民币汇率这一阶段没有如实的反映市场变化。
完善后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保持了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供求还原至与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人民币汇率单方面出现超调。市场人士也认为,“逆周期因子”的引入增加了汇率灵活性、扭转了人民币贬值预期。
到今年9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已升至6.4997元的年内高点,较去年年末的6.9370元升值了4373个基点,结束了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滞涨。这是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之一。
今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仍会进行,目标就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对中国经济是有益的,对其他经济体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