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牛市周期的到来,让更多的券商、公私募基金、银行甚至保险等金融机构看到了这个小众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跨界奔袭。无论是从交易层面还是服务实体经济层面看,这个市场已经崭露头角。
为了给机构投资者搭建专业性的交流平台,促进产融互动、共助实体经济发展,11月18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组织召开了“2017机构大宗商品衍生品论坛”,会上,华泰期货总经理徐炜中表示,大宗商品衍生品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产融结合新时代。这个行业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需求,将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个市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需要大家一起去开发;同行之间、跨行业之间要更加增强合作而非竞争,在合作基础上共同开创一片蓝海。
机构看好衍生品市场前景
“不管是在商品市场,还是在更大的衍生品市场层面,截至目前,券商资管这一类主体的参与程度仍然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我们这一类机构资产管理人,非常希望在未来大宗商品市场或者说在以交易所为纽带的大的资本运营市场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为市场提供更加全面的机构投资者服务。”华泰证券(601688,股吧)(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春在会上表示。
据崔春提供的数据,在2016年全球私人金融财富总额达到167万亿美元,亚太地区的增长更加高于发达市场。因为过去包括欧债和次贷危机对于欧洲、美国的市场有一定影响,反而亚太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体现出爆发力。过去十年,全球财富持续增长,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大幅度上升,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裕国家,仅次于美国,且这一趋势还在上升。过去三年,中国个人年均资产复合增长率是21%,预计2017年这个规模会上涨到188万亿。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富裕人群或者高净值人群增长比例惊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
“根据统计,尤其在过去几年以来,全球顶尖机构投资人中另类投资比重大幅上升。比如说退休金以及主权和政府基金的代表,另类投资占比达到28%,另类投资复合增长率高达10.7%,这是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另类投资获得更高配置的比例。从管理规模来看,另类投资管理规模从2003年3万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10万亿美元,规模增长显著。从资管收入来看,变化主要来源于另类投资收入,2003年这部分收入是28%,到2016年达到42%。”崔春说。
崔春所说的另类投资与大宗商品密切相关,一类是大宗商品中黄金、石油、工业、金属等这些期货市场的投资。另一类是在对冲基金中运用的各类管理期货市场风险等。“这两类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长足进展。亚洲期货交易市场份额目前是全球第二,增速全球第一。国内三家交易所占比是13.1%,去年增长了16%,这说明在国内期货市场已成为具有高度流动性、高度可交易性的市场。”崔春表示。
金融资本纷纷涌入
在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市场中,证券公司通过提供做市服务,持续提供衍生品报价。目前,招商证券(600999,股吧)取得大商所豆粕期权做市资格,2017年10月底持仓规模名义市值达1.96亿元,日均交易4000万元;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取得郑商所白糖期权做市资格,2017年10月底持仓规模名义市值达14亿元,日均交易8000万元;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还在上清所为人民币铁矿石、动力煤、电解铜等产品场外掉期合约的场内集中清算提供流动性。
同时,证券公司通过挂钩商品标的场外衍生品为客户提供服务,截至2017年10月底,证券公司存量场外大宗商品期权名义本金为62.94亿元,合约标的主要为黄金现货合约、黄金期货合约、黑色系期货合约和农产品(000061,股吧)期货合约,包括橡胶、鸡蛋、焦炭、铁矿石、棉花、豆粕等,交易对手主要涵盖实体企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基金子公司等。
“可以看到,证券公司此类业务对于提高市场透明度、改善市场流动性、增加市场总深度、维持大宗商品价格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证监会机构部副主任吴孝勇表示。
除券商之外,基金、银行等金融主体也纷纷涌入大宗商品市场。
“从私募机构来讲,私募机构的发展需要大宗商品,这是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散风险,同时商品衍生品工具相较股票而言,存在杠杆、双向操作等特性。”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建军表示,目前私募参与大宗商品交易策略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高频交易,二是趋势交易,三是期权交易,四是从股票对冲中性策略演化过来的一些指数增强、多头策略。
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总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童学卫则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资本与大宗商品市场融合的必要性。他表示,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可以为实体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经营等活动提供套期保值、锁定成本等功能,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实体经济也需要资金支持,商业银行一直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实体企业、商品市场和商业银行,三者携手共进,缺一不可。
目前国家商业银行参与大宗商品市场基础性的角色,主要有三:一是场内决算和清算;二是融资服务,包括传统的银行融资、标准仓单、质押融资、对风险管理子公司的授信以及正在探索中的“保险+期货”等;三是市场交易,包括自营、代客交易、租借以及理财等。
“除此之外,现在银行也在试水场外衍生品交易,规模较大的还是贵金属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商业银行贵金属业务资质比较全。”童学卫表示。
展望未来,童学卫表示,一是要做好传统结算清算服务,随着大宗商品国际化的进程来配合新品种的上市,提高市场的产品广度。二是大宗商品市场与融资业务有机结合,融资更多与大宗商品市场结合起来,管理好风险,支持好实体经济。三是配合集中清算制度,正在推行场外交易场内清算,进一步提高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透明度,进一步呼吁放开场内交易资格,拓展银行风险的对冲渠道。“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下,相信大宗商品正在步入新机遇、新挑战的时代,交通银行继续为大宗商品衍生品发展添砖加瓦。”
产业融合任重道远
“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目前存在‘中间发达、两头缺失’的现状,就是期货端发达,国家开设了三个期货交易所,使期货端稳健发展;两头缺失则是现货端缺失,现货品种买卖双方无法实现有效直接的对接,各个环节相对来说都是有点孤立和分割的。未来应该加强银行、基金、信托,与期货公司或者风险管理子公司,乃至与其他相关机构或相关参与方的联系,形成一个有序的层次化的服务体系,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市场自发和自动调节的服务体系,价格、资金、风险在中间可以实现高效无阻滞的流动。”中信证券大宗商品业务线负责人裴晓明表示。
吴孝勇表示,后续证监会将推动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参与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优化市场结构。引导证券公司通过自营资金开展商品期货策略交易,提升市场投资者专业化水平。
2015年5月,第一只商品期货基金――国投瑞银白银期货基金(LOF)获得批复,该基金目前规模约4亿元。据吴孝勇介绍,近期,监管层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将批复更多的此类产品,为市场引入多头资金,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为实体企业营造良好的套期保值环境,稳定商品期货价格,促进商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他表示,证监会还将引导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创设大宗商品衍生品关联产品,丰富市场投资品种。证券公司发行结构化收益凭证时,通过内嵌商品期权,向投资者提供收益挂钩商品期货价格表现的浮动收益挂钩产品,满足投资者对大宗商品资产的配置需求。同时鼓励基金管理人发行商品期货基金,这有利于其发挥专业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供了风险相对较低的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的投资工具,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投资需求。
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培育机构投资者,是完善投资者结构、实现产融结合、促进期货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在强化产业企业培育的同时,大连商品交易所也通过产品和规则体系完善,业务服务和人员培训等,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以改善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运行效率,推动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