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雪球”,作者“chris_jiang2002”,原文标题《香港本土银行股之开始风姿绰约》。
笔者近期买入中银香港(02388)至5%仓位,作为进攻型防守队员,前巴西国脚卡洛斯,并兼顾收息的资产配置。目前赚取10%。后知后觉,没有早买,悔之晚矣,该股已经底部反弹翻一倍,前段时期的股价表现超越腾讯。
即便涨幅巨大,PE还在8倍楼下,派息率5~6%(含特别息)。
银行乏味又怎么被人追捧起来?
首先是一个八年来出现的契机:美联储加息。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币特征为锚定美元,这就为投资者带来了搭乘香港银行股大船的机会,类似于美国银行股的川普效应,那边还多了一层弗兰克多德法案解除以后的去监管利好自不必说。
财务数据的反映是明显的,去年下半年,中银香港的净息差收入比上半年升13%。趋势很清晰。
今年第一季度,该银行的收入同比升22%,经营溢利升28%(两项均为减值拨备前)。看来是很不错。减值拨备只有在金融危机时才会大坏,现在香港仍然繁花似锦。
观察过去历史,联储加息周期一般3-4年,加7-9次,一直加到3-4%。惟这次笔者不相信会加到4%那么高,原因很朴实,我们集体老龄化了,这是除了印度以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共性,恶性通胀是属于印度和委内瑞拉的(后者是额外话题也不必说)。要发现真理―也就是人类被喂养在货币的牛奶里长大已经两三百年了,岂能自拔?永无止尽。
加息只是做戏。货币永远超生。苏格拉底应该早一点告诉我们这个真相。
但是周期性加息存在。我们回溯去看,加息周期悄然启动已经一年多了,拖拉着这久只加了两次,我们的感受不强烈只是因为加得太慢。加息要快,是摧毁性的,对于香港的房价和工商业贷款影响巨大,对于银行资产构成打击,所以加息必须要慢。我们坐上耶伦的火车,从这里望向前面的隧道,一路风光是悠悠的慢,也是带给优质银行股一种施施然的风姿绰约。
太文艺了?换句术语:慢牛。
(侯孝贤电影里那条有名的铁路,悠长又蜿蜒的风光令人着迷,前方不可期待又十分期待,火车已经开过又希望它永远行走在那里。)
有人担忧香港楼价高耸的泡沫,有道理的。可惜泡沫不止这边风景独好,蔓延了世界,从悉尼到温哥华。在笔者个人的经历来说,有点像陈奕迅的老歌《十年》,香港仿佛是个“幸福摩天轮”。这些年来,同事、客户、朋友,一众离别而去的目的地基本上只有两个:香港、上海。《双城记》表面上看是一篇房价飙升史话,真相其实是精英人口集体奔向未来的归宿所在。
甚至我感到自己被甩在了后面,一股懊悔涌上心头……
言归正传。除了加息,中银香港迎来的另外一个利好是债券通。我们大家体感了深港通沪港通所带来的撼动,迄今香港二级市场大约来了5000亿美元的大陆资本,国内人们的资本配置今时不同往日,出海资金的渴求一直存在。我们在潮头之前已经出海,看见的实际资本数量还多于这个数。
李小加先生还真的是努力,又做了债券通,这一次我们不带低估其力量。将来几年大约有5000亿美元的同数量级的债券需求被创造出来,中银香港基于与内地母公司的“裙带关系”是本港银行中受益比较大的。
总体看,截止到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只股票应该比较不困难地带来年化15%左右的回报,适合那些希望将资本留在海外又不愿承担科技股高风险的稳阵一族。
写作此文时,笔者有那么一种感觉,当下其实是做股票的“金发姑娘”时期。为什么呢?真确不高的息,悠长的加息之旅,良好的经济,不疯狂的市,特别是不断有大神出来提示泡沫和崩盘而不是不断有清洁阿姨入市和配资小散跳楼。我们身处其中,有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看不清,等到过两年回味这段时光也就明白了。我们也像是坐上那一列台湾的列车,希望时光停留在这里。(编辑:何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