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港股市场全透视”之七:香港的投资银行

时间:2017-05-27 08:19:44

编者按:对于大多数内地投资者而言,港股市场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市场,一方面,港股市场有着比较高的开户门槛,另一方面内地获取港股资讯的途径也相对较少。下面,智通财经将带领投资者,从各个角度做一次港股市场的全方位透视。

投资银行,简称投行,是一种以经营证券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现代意义的投资银行基本不属于银行的范畴,而是一种专业证券机构(中国内地称为券商)。一个完整的投资银行包括了重组并购、企业融资、证券发行、承销、研究、投资咨询、经纪、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一系列业务,但也有的只专精于某几个方面的业务。

投资银行在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香港在确立和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过程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银行在此开展业务,这也催生了香港本地投资银行的发展,形成了目前构成极为丰富的投资银行群体。

换句话说,香港投资银行群体的发展进程,本身也是伴随着国际金融界以及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在本期专题中,智通财经也将对投资银行的基本知识以及香港投资银行的基本情况为投资者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投行的前世今生

投资银行起源于英国,17世纪以英国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为代表的投资银行,被公认为是较早的投资银行。最初这些商人银行只是为商人们提供短期资金,并为其短期债务进行融资,在伦敦成为金融中心之后,一方面资金借贷的期限增长,另一方面资金流向的国家和地区增多,大大促进了商人银行的发展。

而现代社会的投资银行,则更多都是由华尔街投资银行发展而来,下表为美国投资银行自20世纪初以来的发展轨迹:

上图提到了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分合合,那么这两者具体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投资银行来源于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从业务上看,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间接融资业务,以短期融资为主,即资金的存入与贷出,通过储户存款与企业贷款之间的利息差距赚取利润,接受中央银行、金管局或银监会的监管与管理,从风险暴露情况看,存款人面临着较小风险,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则比较大。

而投资银行则主要经营直接融资业务,为企业提供股票发行、债券发行、企业重组、清算业务等服务,依靠服务佣金等赚取超额收入,同时向投资者提供证券经纪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运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或投机交易,受证监会管理,从风险暴露情况看,投资人面临着较大风险,投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反而较小。

说完了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再来看看投资银行本身的分类。依据其组织形式,投资银行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类别:一是独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投资银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他们也有各自擅长的业务方向,比如美国的高盛、摩根士坦利;日本的野村、大和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投资银行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类是现有的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实现对其他投资银行业务收益的共享,第二类是通过建立旗下的附属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业务扩张和拓展,这种形式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比如汇丰、瑞银等。

三是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种类型的投资银行主要出现在欧洲大陆,它们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四则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依托着大型跨国公司的庞大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网络,这种类型近年来同样发展迅速。

下图为目前全球投资银行排名情况,排行前五的均来自美国,摩根大通捍卫了榜首位置,其余四家分别是高盛、花旗、美银美林和摩根士丹利,德银则由于近期的各种风波下滑至第六位:

香港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在香港的发展历程,与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过程紧密相连,反映了香港的经济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客观要求,以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作为考察的主要线索,投资银行在香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866-1969年),即香港证券史上的“香港会”时代,英国人将证券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移植到香港并长期居于垄断地位。这期间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依附于汇丰、渣打等英资商业银行,且具有浓重的殖民地经济色彩。

在这近100年历史中,香港的上市公司几乎全是老牌的英资洋行,而截至1968年,全香港也只有寥寥60个持牌经纪人,且多为“世袭”传承,外人要取得“香港会”的经纪人牌照需要支付50万港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投行业务的发展也较为缓慢。

第二阶段(1970-1986年),即香港证券史上的“四会”时代,香港股市快速发展,本地资金及外资纷纷介入股票市场,投资银行呈现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四会”的相继成立打破了香港证券市场由英国人垄断的局面,伴随着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社会人士参与到了股市中来,催生了一批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在香港创办。进入80年代后,一些欧美投资大行也纷纷来香港设立亚太区总部,涉足香港的股票市场和投行业务,香港也逐步建立起了银行的三级发牌制度,确定了有限制牌照银行在投资银行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阶段(1986-1997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并确立,投资银行加速了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在这一阶段,联交所成立、公司上市程式化、红筹股和H股的兴起等几件标志性事件,对投资银行在香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90年代,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红筹股与H股在香港形成了一股热潮,国际资金和投资银行也开始进一步看好香港,除了英美日资本继续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上加大投入之外,欧洲大陆、澳洲及中国台湾等地的投行也开始积极进入香港市场,如里昂证券、台湾的京华证券等。

而最引人瞩目的,则是由梁伯韬等创办的百富勤公司迅速壮大,先后协助中信泰富、粤海投资、中国海外、中国移动等众多红筹股、H股上市,为香港投资银行发展商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梁伯韬也因此得到了“红筹之父”的美誉。

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经历香港回归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香港与内地经济进一步密切的大背景,香港投资银行业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美资投资银行抢占主导地位。中资券商快速发展,成为这一阶段香港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香港经营的一些投资银行及证券经纪公司相继倒闭或陷入财务困境,上文提到的香港最大华资投资银行――百富勤集团也与1998年清盘倒闭,最后由法巴收购其业务,但另一方面,这种冲击也加速了香港投资银行业的整合。

而随着香港的回归,其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这也为中资投资银行在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给予,特别是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以来,中资券商在香港得到了快速发展。

香港的中资券商

香港中资券商,指的是中国内地资本以全资或控股方式在香港设立的投资银行,中国内地更习惯称之为券商。相比于海外投行,中资券商在香港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但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所独具的优势,为中资证券公司提供了天然的给予,使其在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早在1991年,中国光大控股的前身已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光大证券(601788,股吧)(香港)有限公司,为香港中资券商开创了先河,随后越来越多的香港中资企业和中国内地企业开始在香港证券市场通过上市募集资本,并开展资本运作,这给香港既有的投资银行提供了新的商机,也促使中国内地投资银行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纷纷设立香港中资券商。

如下图所示,包括中行、工行、中信、招商等,都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

对于香港中资券商而言,由于它们在内地和香港两地都有机构,对两地的市场均较为熟悉,这也成为了一种“桥梁优势”,而近年来随着内地资金的不断南下,包括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中资券商已经开始在香港证券市场逐渐占据主导角色。

其中,对于香港本地券商的并购成为了中资券商进入香港证券市场的一种主要途径,经典案例包括2009年海通证券(600837,股吧)收购香港大福证券,以及2012年中信证券(600030,股吧)斥资逾97亿元收购里昂证券亚洲业务全数股权,而在去年,香港本地的全牌照券商华富国际也被内地泛海国际金融以约10.97亿元的价格收购。

除了收购,内地资金也开始努力通过海外子公司拓展香港市场,近期挂牌的交银国际(03329)便是例子之一,此外还有南方东英、华夏基金(香港)等,实际上,在港交所上市的券商中,市值最大的十家已经全部是中资券商,在港股流通市值最大的前十名券商中,也有九大券商是中资券商。

智通财经获悉,近十年来,香港市场上中资背景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占有份额已经从15.6%增至32%,2017年或将达到42%,且可能很快超过50%,其中较早进入香港市场的银行系分支机构已经逐步走出初始布局阶段,开始进入发展期。目前已有多家国有大行的境外机构对全行贡献度超过10%,股份制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利润也开始明显增长。

此外,近年来中资也开始在香港的新股市场大展拳脚。据统计,2016年以保荐人身份参与香港主板IPO的券商中,有19家参与2个以上项目,其中10家为中资券商,6家为美资投行,而在参与数目达6家的券商中,中资及美资各占2家。

回望2015年,香港IPO发行量排名第一的还是摩根士丹利,第二则是高盛,但从2016年至今,以保荐人身份参与香港主板及创业板IPO的券商中,前三位都是内地券商,分别是国泰君安国际、丰盛融资以及中金香港,下图为2016年至今参与IPO次数达五次或以上的券商及其所属地区:

从各保荐人所属地区占比来看,香港和内地券商各占36%,里昂证券、瑞信、法巴等欧洲投行占到了13%,大摩、小摩、高盛等美资投行则占到了9%:

据智通财经了解,目前中国内地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控制香港持牌法团的最大一群股东,在所有持牌法团中,有约13%是由内地公司控股。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和港股通的逐渐普及,内地投资者在港交所的交易持续升温,香港对内资项目和资金的依赖程度增加,已经是无可避免的趋势。

  • 上一篇:恒指创22月新高 分析称下周或回吐
  • 下一篇:外资转弱北水仍强撑港股6连升 中国基金走资1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