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面包财经”。
港股上几家被唱衰多年的豪华酒店终于开始逆袭,股价正在高歌猛进。
国际大行的论调也在及时转向。此前,高盛与德银一齐看多香格里拉(亚洲)(00069),投资评级由“持有”上升至买入,香格里拉股价受此刺激当日涨幅达10.09%。不过高盛与德银的研究报告对香格里拉来说只是锦上添花,来得有些迟。因为从2017年元旦至今,香格里拉股价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涨幅超过50%。
总部位于铜锣湾的豪华酒店――富豪酒店Regal Int"l(00078)。今年3月以前,股价一直表现平平,而从3月份开始却扶摇直上。三个月股价涨幅就超过了50%,涨幅还要超过香格里拉。
在港股上市的半岛酒店母公司――大酒店(00045),其股价表现同样不俗。从2016年10月1日至今,股价涨幅达23.72%。
在豪华酒店一片向好的同时,曾经因疯狂扩张后陷入困境的经济型酒店,在经历了近三年来的行业大并购后,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成本有所下降,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
在酒店行业整体向好之下,以往被忽视的中端酒店也开始受到关注,现在正有更多的经济型房间被改装成收益更丰的中高端酒店。
高端酒店回暖 酒店入住率和每房收入增长
德银认为:今年首季香格里拉内地酒店,包括豪华房及经济房,均录强劲平均客房收益。集团在内地一线城市酒店入住率近75%,预计房价将上调,而二线城市需求回复,推高酒店入住率至近65%。该行预计集团平均客房收益今年升3%,香港及中国分别升2%及3%。
中国是香格里拉(亚洲)最重要的市场,2016年在该公司经营的76家酒店中,中国占43家,占其总酒店数量的超过五成。可以说中国市场关乎香格里拉的成败。
平均每房收入是衡量酒店集团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国泰君安今年2月份发布的酒店行业专题报告认为:酒店行业,平均客房收益每提升1%,可令净利率提升6.4%。
过去三年,国内酒店行业寒潮来袭,大部分城市均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香格里拉的内地酒店入住率和平均每房收益逐年下降,令净利润大幅下滑。2016年的净利润已经较3年前跌去超过七成。如图所示:这种局面在2016年下半年所改善。财报显示,2016年,中国内地酒店入住率为63%,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
尽管从内地整体上看,香格里拉每房房价及收入122美元和77美元,依旧低于2012年的166美元和95美元,但部分城市的每房收入已经出现增长。集团位于上海嘉里、天津和南京8个地区的酒店每房收入分别增长4%至27%。
经济型酒店并购潮结束:锦江、首旅、华住三分天下
有回暖迹象的不止是豪华酒店,经济型酒店同样呈现微弱复苏的苗头。
在三年的行业低谷期间,经济型酒店经历了资本层面的收购和大整合。例如:2016年锦江集团以近百亿人民币的代价收购维也纳和铂涛酒店,而首旅酒店(600258,股吧)斥资150亿人民币将如家纳入囊中。下图是锦江、首旅、华住和如家收购表:如今锦江、首旅和华住三分天下,占据了整个经济酒店近一半市场。大集团更容易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员工利用效率,缩减运营成本。这一点已经从公司年报中得到印证。
三大集团之一,锦江酒店旗下既有豪华酒店,也有经济型酒店,分别占公司收入的约11%和40%。2016年公司豪华酒店收入19.47亿元,同比减少0.7%。主要是因为餐饮收入下降。实际上豪华酒店的入住率和平均客房收入皆有所上升。
经济型酒店收入68.88亿元,同比增加156.8%。剔除收购铂涛和维也纳并表的影响,同比增长3.77%。
经济型酒店狂飙之后:中端酒店成兵家必争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最受酒店集团关注的并不是经济型酒店和豪华酒店,而是中端酒店。
中金证券2017年6月3号发布的研报显示:当前我国酒店市场在结构上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现象。断层结构为中端酒店崛起提供机遇,表现在中端酒店平均每房收入持续增加。
首旅收购的如家旗下,拥有如家精品和如家商务等中高端酒店品牌。根据首旅酒店年报显示,2016年4-12月如家酒店中高端酒店经营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特别是Revpar(平均每房收入)25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2017年一季度如家酒店中高端酒店Revpar(平均每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同样远超过经济型酒店。下图是首旅公告中的如家酒店数据截图:首旅整合如家后正通过改造提升中端酒店收入占比。2016年首旅共有12家经济型直营酒店被改造为中高端酒店。今年一季度,首旅新开门店数量经济型和中高端酒店罕见打平,皆是11家。而在以往,经济型酒店新开数量远超中高端酒店。
开始向中端酒店布局的不止是首旅一家。锦江国际收购的铂涛旗下拥有丽枫、 啡等多个中高端酒店品牌,维也纳国际在中档酒店市场占有率达17.8%。收购完成后,能极大丰富和完善锦江中档酒店品牌内容。
如今在经济型酒店的领域,供应早已过量,市场地位已经基本确立。而新兴的中高端酒店市场成为酒店集团新的角逐点和“兵家必争之地”。
当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皆出现复苏的时候,市场的角逐早已经在另一个市场展开。(编辑:曹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