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以史为鉴:盘点历次经济危机中的大类资产表现

时间:2017-06-08 14:02:57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广发证券(000776,股吧)香港经纪公司”,作者:财富研究部。

香港是 1997 年金融危机的受冲击最大的核心区域之一,恒生指数1998 恒生指数跌至 6544.79 点,一年内跌幅高达 60%,亚洲金融风暴同时也引发香港利率攀升、信贷萎缩、失业增加等问题,给香港房地产市场造成剧烈冲击,在 1997 年 10 月底至 1998 年 10 月的一年间,楼价(包括住宅及商业物业)急剧下跌 50%~60%。97 年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当国际资金获利了结后,恢复是比较快的,波及面并未大幅扩大,且美国并非危机的核心爆发区域,对其自身经济的冲击不大,商业破产申请数量并未在危机期间有大幅上升。

随着世界性的互联网热潮来临,恒指在 2000 年 3 月 28 日达到 18397.57 点,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最高点。2001 年香港人均 GDP 出现负增长,尽管仅为-0.1%,但随后爆发的美国 911 事件,及互联网泡沫破裂,恒指不断下探,直至 2001 年 9 月 21 日的低点 8894.36 点,科网股泡沫破裂也使得香港住宅按揭贷款质量进一步下降,保持较高拖欠比率水平。科网股泡沫破灭对美国的实业冲击较小,申请商业破产的企业家数增长不到 500 家。

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德国、英国、香港均出现大幅回调,其后美国、德国、英国证券市场不约而同的创出历史新高。香港则因受中国内地影响越来越大,走势与美国出现较大差异。根据标普数据,全球企业债券实质违约事件也在 2009 年达到顶峰(42 件)。期间例如碧桂园、绿城等在港上市地产公司的境外美元债恐慌性大幅下挫到面值的 30%到 40%之间。

1、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及 2000 年美国科网股泡沫

1.1 危机始末

1.1.1 亚洲金融危机的始末

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受波斯湾战争、第三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苏联解体等影响,美国经济表现低迷,美元指数走弱。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经济在此期间则实现了 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南亚地区,外债规模大幅上升。这些地区债务期限严重错配,大量中短期外债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泰国等国房地产投机盛行,资产泡沫不断膨胀。

在汇率政策方面,泰国等国在扩大金融自由化、取消资本管制的同时,仍然维持固定汇率制,给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条件。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开始强劲复苏,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应对可能的通胀风险,美元步入第二轮强势周期。采取固定汇率制的南亚国家货币被迫升值,出口竞争力削弱。

与此同时,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在吸引外资和增加出口方面表现出强大竞争力。1996 年前后南亚国家出口显著下滑,经常账户加速恶化。1997 年泰铢、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令吉、韩元等先后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对象,资本大量流出,固定汇率制被迫放弃,货币大幅贬值。随后股市受到重创,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坏账剧增,金融机构和企业大规模破产。1998 年 8 月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俄罗斯债务危机爆发,随后金融危机逐步升级成经济、政治危机。危机之后,大多数东南亚经济体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

1.1.2 美国科网股泡沫

在 90 年代初期,随着个人电脑价格的降低和电脑用户界面变得更友好,电脑不管在商业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得到了极大的运用。信息化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很多企业趋之若鹜,各种新概念的商业模式被提出来,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也不断刷新纪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说法的提出,更是从政府政策层面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激发了各方的投资热情。新经济带来的较高回报率、高增长预期以及美国经济长时期的繁荣,使其利率水平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加之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金融危机,大量本国和外国的资金流回或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而到了2000 年第一季度,很多互联网企业出现较大的亏损,投资者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压,他们开始反省互联网企业以及自己对互联网的投资。当互联网企业连续亏损的事实形成强烈利空预期,离谱股价止升回跌,立即就出现下行的反馈振荡,导致股市“崩盘”。

97 年金融危机与科网股泡沫破裂,时间相连,故这两次危机期间各种资产的表现,放在一起讨论。

1.2 金融危机期间的各类资产表现

1.2.1 原油

原油价格在危机高潮阶段大幅下跌,一方面市场担忧下滑,另一方面计价货币美元走势强劲,原油价格从 1996 年的 26 美元/桶下跌至 1998 年底的 10 美元/桶。1999 年初危机过后原油价格大幅攀升,从 10 美元/桶上涨至 35 美元/桶。2000 年后由于美国科网股泡沫破裂,经济下滑,原油价格跌至 2001 年底的 18 美元/桶,其后油价伴随经济的好转震荡上行。

1.2.2 黄金

1996-1999 年期间,因为美联储基准利率较高,且美元强势,黄金价格持续下跌,黄金期货价格从 1996 年的高点 401 美元/盎司跌至 1999 年的 256 美元/盎司。这与传统观念中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可在金融危机中实现保值的观念略有出入。

1.2.3 主要国家与地区证券市场

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三大股指、英国、德国、香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之后均出现上涨趋势,属于高弹性资产。

1.2.4 主要货币

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元指数持续上涨,具有较强的避险属性;而科网股泡沫破灭期间,美元指数持续回落。除此之外英镑相对于美元有一定的升值,其主要原因是英国经济较为稳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

1.2.5 破产企业数量

97 年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当国际资金获利了结后,恢复是比较快的,波及面并未大幅扩大,且美国并非危机的核心爆发区域,对其自身经济的冲击不大,商业破产申请数量并未在危机期间有大幅上升,且危机结束后,由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破产申请数据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 98 年的近 5500 家将至 2001 年的近 3500 家。科网股泡沫破灭对美国的实业冲击较小,申请商业破产的企业家数增长不到 500 家。

1.3 香港在危机中的表现

香港是 1997 年金融危机的受冲击最大的核心区域之一,值得单做讨论。

1.3.1 恒生指数

得益于香港回归,恒生指数在 1997 年 8 月 7 日创下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 16820.3点。金融危机爆发后,恒生指数于 1997 年 10 月 23 日跌破万点大关,1998 年 8 月 13日,恒生指数跌至 6544.79 点,一年内跌幅高达 60%。至此恒指到达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

恒指触底反弹,加之世界性的互联网热潮来临,恒指在 2000 年 3 月 28 日达到18397.57 点,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最高点。2001 年香港人均 GDP 出现负增长,尽

管仅为-0.1%,但随后爆发的美国 911 事件,及互联网泡沫破裂,恒指不断下探,直至 2001 年 9 月 21 日的低点 8894.36 点。

1.3.2 香港物业

1.物业价格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香港和美国经济周期不同步,香港金融市场存在实质负利率现象,低利率政策扭曲了利率与资产价格,与当时香港土地供应限制、外资大量涌入等情况相互叠加,带动香港房地产市场价格迅速上升,楼市炒风越演越热,房地产泡沫逐步膨胀,香港住宅物业售价指数从 1990 年的 44.8 点快速攀升至 1997 年的163 点。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引发香港利率攀升、信贷萎缩、失业增加等问题,并导致市场信心下降,给香港房地产市场造成剧烈冲击,带来楼价下跌、成交萎缩、空置率上升等问题。1997 年 10 月下旬香港楼市价格出现“跳水式”调整,在 1997 年 10 月底至 1998 年 10 月的一年间,楼价(包括住宅及商业物业)急剧下跌 50%~60%。住宅物业售价指数则从 1997 年的高点 163 点跌至 1998 年的 117 点。1998 年开始的暴跌,1999-2003 年跌幅收窄,但下跌持续 5 年,是香港楼市发展史上最惨重的一次。 直到 2003 年,住宅物业售价指数见 61.6 点的底部位置,其后一路上行,几无调整。 2004 年香港楼市开始复苏,同时期美国、欧洲、中国内地楼市皆处于快速上涨期,这也鼓励了香港楼市上涨。之前十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多,城市交通大改善,加上内地开放对香港自由行,香港商业景气度明显提升,工作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2008 年之后,香港住宅供应量偏低。金融海啸后,全球持续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热钱涌入香港,港元利率与美元同步,维持于极低水平,导致楼市投资需求大增。另外,内地投资客大量涌入,也成为推高香港房价的重要力量。

2. 按揭贷款拖欠比率

在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房地产市场衰退影响之下,香港银行业信贷资产的风险不断攀升。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私人住宅按揭贷款方面,住宅按揭贷款拖欠超过三个月的比率在 1997 年末仅为 0.29%。而在随后的 1998―1999 年期间,住宅按揭贷款质量的滞后影响逐步呈现,住宅按揭拖欠超过三个月的比率激增至 1.14%及1.23%。科网股泡沫破裂也使得住宅按揭贷款质量进一步下降,2000―2002 年的 3 年 中也分别保持了 1.35%、1.10%、1.12%的较高拖欠比率水平。2007-2008 年住宅按揭拖欠超过三个月的比率分别处于 0.15%及 0.07%的较低水平,按揭贷款质量明显改善。其后至今一直维持在 0.1%-0.4%拖欠比率。

3. 银行资产质量

银行资产质量在经历 1998 年―1999 年的快速下行后,2000 年之后分类贷款比率和逾期 3 个月以上贷款比率从高点逐步下降;至 2003 年,经多年的大量贷款重组,特定分类贷款比率从 3.3%一路向下并进入下降通道,资产质量逐渐改善。至 2005 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已超过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住宅按揭业务资产质量方面,经各方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支持措施,同时经过多年按揭贷款重组,2003 年起拖欠比率开始下降,于 2005 年降至危机发生前的拖欠比率水平。

2、08 年美国次贷危机

2.1 次贷危机始末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使美国经济一度陷入低迷。“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 12 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泡沫不断膨胀。到 2006 年初,美国房价连续 5 年大幅攀 升,年均升幅超过 8%。低利率和高房价引发了购房热,催生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由于信用链条过长,房贷机构放松了对购房者信用和资格的审核。低利率环境在 2004 年开始逆转,基于对通胀和资产泡沫的担忧,2004 年 6 月至 2006 年6 月,美联储连续 17 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 1%升到 5.25%。受加息影响,2006 年初美国房地产开始降温,房价于 2007 年初开始下跌。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使美国次贷市场迅速恶化,许多购房者房产净值由正转负,既无力偿付房贷到期本息,又无法再融资。同时,随着优惠期结束,购房者面临按市场高利率还贷的压力。自 2006 年开始次贷市场违约事件剧增,随后大量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或破产,2008 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

2.2 次贷危机期间金融资产表现

2.2.1 全球主要证券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德国、英国、香港均出现大幅回调,其后美国、 德国、英国证券市场不约而同的创出历史新高。香港则因受中国内地影响越来越 大,走势与美国出现较大差异。

恒生指数 2007 年 10 月份创出历史高点 31958 点,次贷危机爆发后,跌至 2008年 10 月份的 11015 点,跌幅高达 65%。其后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回复恒生指数有所回升,但至今尚未回到曾经的高点。

2.2.2 债券市场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以 10 年期国债为代表的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经历了一轮反弹之后,总体呈现下行,期间也经历过三次大的调整,在这三次大调整中,10年期美债利率的上行幅度均在 100bp 左右,而每一次的调整的开始都是由于美欧央行的重大货币政策的调整。除此之外根据标普数据,全球企业债券实质违约事件也在2009 年达到顶峰(42 件)。

香港政府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受美国持续降息及低利率的环境影响,自 1998 年开始发行十年期国债后,仅 99 年收益率略有上升,其后一路下行,未见明显回升。期间例如碧桂园、绿城等在港上市地产公司的境外美元债恐慌性大幅下挫到面值的 30%到40%之间。(未找到具体数据)。

2.2.3 房地产市场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房价呈直线下降趋势,最近几年逐步回升,而房贷断供比例,银行倒闭数量均在 2008 年前后达到顶峰。

2.2.4 主要货币

次贷危机期间,美元指数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英镑兑换美元在危机期间大幅回调,之后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最近英镑贬值的较为厉害,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脱欧。

2.2.5 原油

08 年次贷危机期间,原油均大幅下跌,然后缓慢上涨。

2.2.7 黄金

危机期间,黄金短暂回调之后一直上涨,表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

(编辑:姜禹)

  • 上一篇:“最美港姐”朱玲玲再陷豪门恩怨 香港鹰君罗氏家族相煎太急
  • 下一篇:港交所李小加:债券通短期不会带来重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