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晟纳A”以及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进一步推进,内地和香港两地资金交流将更加频繁,投资者对两地股市必将有更深入了解,届时对相互市场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也将加大。
原文刊载于:《财富》(中文版)2017年6月刊
近年来每到第二季度,都是市场聚焦“明晟纳A”的时候。在特朗普于去年年底当选美国总统后,美股在今年第一季度势如破竹,三大股指屡创历史新高。但正是出于对美股的估值是否偏高以及市场对财金政策预期是否偏乐观的考虑,投资者近期似乎已经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新兴市场。
国际金融协会于3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3月22日的一周内,流入新兴市场证券市场的外资达到了2013年9月以来的新高。所谓新兴市场,首先得有成长性,其次就是要了解它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型,大宗商品在新兴市场基准指数中的占比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消费和科技的占比却上升了不少;但由于缺乏了解,和发达市场相比,全球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长期处于低配状态。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股市最关注的无疑是A股能否纳入明晟MSCI指数。目前,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大大提高了投资的便利性,而明晟在3月下旬公布新的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的框架,也只考虑纳入可以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的大盘股。如此一来,被纳入的A股数量将由原来的448只减少至169只。不过,对规模的控制可以视为对准入的认可,亦提高了这次通过“纳A”的概率。
当前,几乎所有国际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里中国占比都不足。“明晟纳A”后,追踪指数的被动投资会自动增加中国的权重,而现在被动投资又增长迅猛。当然A股市场也有其风险,譬如流动性管理较紧,对于资本流出及流动仍然有些限制,并且现在随着对银行的监管加强,有些理财产品也会对A股市场有影响。
考虑到现阶段的局限性,部分投资者从去年开始已经积极在关联度极高的港股市场为“明晟纳A”做部署。截至3月初,通过港股通净流入港股市场资金超过70亿美元,日均流入规模相对于2016年的数字增长了41%。这一举超越了被动追踪ETF(净流入16亿美元)和其他主动管理资金(净流出10亿美元),成为境外资金流入港股市场的最主要来源。
自从沪港通开通以来,南下资金净流入规模达570亿美元,按日均计算约占港交所每日总成交量2.2%,3月初该占比上升至4.4%。作为参考,自2014年11月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为300亿美元,按日均计算约占上交所和深交所每日总成交量的0.7%,但截至3月初,该占比下降至0.6%。
无论从实体经济或股票市场来看,内地对于香港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无疑是与日俱增,这可以从部分数据中窥见:2016年迄今,内地开发商参与了香港地区土地拍卖交易的近三分之一,同年三季度香港地区豪宅交易额的五分之一来源于内地投资者;股市方面,现时中资上市公司市值占港股总市值达65%;2016年下半年,港交所的总成交中71%与内地相关;与此同时,2016年港股IPO中内地企业占比达92%―香港地区的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寄附于中国增长的“衍生品”。
了解到上述交互背景,或许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判断。迄今为止,港股通净流入的570亿美元,只占港股总市值的1.3%,而这个比例明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按理说,港股通南下资金投资对象,首选应该是H股相对A股有较大折让的股票,因其中有价差收敛的概念。其次,是大部分资产为非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借以对冲汇率贬值的风险。再次,是业务具备垄断实力的股票,因其供应始终保持稀缺。最后,是成长型小股票,因其符合国内投资者的一贯风险偏好。
可现实情况是,港股通南下资金主要青睐于重人民币资产、且其H股相对A股存在较低折让的大盘金融股,包括银行、保险等,而对成长型小股票兴趣不大。个人认为,内地资金实际上只是从2016年才开始大举取道港股通南下,选择相对稳健的大盘股以切入港股也属正常。随着“明晟纳A”以及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进一步推进,内地和香港两地资金交流将更加频繁,投资者对两地股市必将有更深入了解,届时对相互市场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也将加大。
本文作者系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