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即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开通在即,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又将再进一步。“2016深港通策略研讨峰会”近日在深圳举办,论坛围绕“深港通影响及全球资产配置大时代”主题,业内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内地事务主管毛志荣指出,中国内地资本越来越充足,但可流出的渠道主要是QFII、RQFII和港股通。“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制度安排,大概占全球资本市场不到0.1%,我们现在的制度安排非常有限,未来深港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开通深港通将进一步推动A股国际化
在国际资本寻找机会杀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资金的出海欲望也愈发强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未来3―5年,人民币或可实现自由兑换。在这之后,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资金将进行海外资产配置,这规模相当于中国GDP的15%―25%。
与此同时,全球资产配置的政策也将对投资人更加开放,沪港通、深港通、上海自贸区试点合格个人开设资本账户等政策红利不断出台,一场规模浩大的全球资产配置潮流已经势如破竹、一触即发。
毛志荣从跨境资产配置的角度,分析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跨境投资的大逻辑。他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对外开放也在稳步推进。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后,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快,双向流动明显加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资本市场成为热词,内地投资人越来越多关注国际上的资本市场、机构市场的发展”。
这时候内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丰富,在市场的发展中,外面的钱要进来,里面的钱要出去,这正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一个大逻辑。从实体经济来看,外商、外资对内地的直接投资在过去10年翻倍增长,与之相对应,中国对外的投资在过去10年迅猛增长了5倍。
中国内地资本越来越充足,可流出的渠道主要是QFII、RQFII和港股通。截至今年2月中国共批准808亿美元的QFII额度,港股通是375亿美金。“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制度安排,大概占全球资本市场不到0.1%,我们现在的制度安排非常有限。”毛志荣指出,“自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上海与香港两地的资本市场通过这一渠道,在近两年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深港通一旦开通,将不仅极大推动A股走向国际化,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所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最根本的一个逻辑就是流动性重组,国际的资金要流进来,内地的资产需要走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深港通发展的空间很大,潜力很大。”毛志荣说。
港交所将致力连接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
数据显示,内地资金主要在银行业,银行业的规模大概是3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8万亿美元,银行的资产跟股票市场的比例大概是4块钱的银行资产对1块钱的股票市场资产。而成熟的资本市场则与之相反,美国是股票市场、证券市场比银行业要大得多,大概是7毛钱的银行资产对9块钱的股票市场,香港股票市场跟银行业的资产比例是3万亿对2.3万亿美元,基本上持平,但股票市场仍比银行业大。
上述数据意味着什么?毛志荣指出,过去10年国家政策一直在强调要加强直接融资市场的建设,就是希望让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担负起更多的融资功能,而不是一味依赖银行贷款;其次,钱即使从银行出来也要有去处,需要更多可投资的产品。“内地资本不仅需要配置境内的产品,还需要配置全球范围的资产。所以有更多的资本在资产重新配置和再平衡过程中,会流向国际市场”。
总体来看,内地资本市场实行双向开放,一方面国内大量的流动性需要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大量国际资本需要配置到A股市场和债券市场。在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大背景下,港交所能给大家的资产配置带来什么?毛志荣介绍了港交所的愿景。
毛志荣称,在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内地资金需要配置国际资产的情况下,港交所将致力于三个领域。第一是股票,目前港交所已经有了沪港通,接下来将开通深港通;第二个是固定收益,就是定息及货币产品;第三是大宗商品,内地的钱将与国际产品相结合,同时国际资金也关注跟内地流动性相结合的交易市场,所以港交所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连接内地与国际投资者,连接国际流动性、内地流动性跟全球及内地的投资品。
他指出,在现货市场和互联互通模式下,投资者会需要更多的风险管理程序,结合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期货、大宗商品期货领域未来将会有新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期望港交所和各界一起在大资产配置的趋势下,把互联互通做好。”毛志荣表示,“香港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目前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我们希望资本市场利用好沪港通和即将推出的深港通,为资本市场做出更大的事情。”
建言
“深港通”要多借鉴“沪港通”经验
2014年11月17号,港交所和上交所一起推出沪港通。毛志荣认为,沪港通开通以来,有不少经验值得深港通借鉴和关注。
他分析认为,沪港通有两方面的经验值得深港通借鉴,一是海内外市场不需要做大量改变,香港市场不一定要做成跟内地的A股市场一样,A股市场也不需要做得像香港市场一样。港股就在香港,A股就在上海,一个地方做好自己的交易市场,保持各自的特色。
二是有限的资金获取,体现“买卖+差异”的逻辑。沪港通推出后实现平稳运行,从交易情况来看,交易量只占当地市场1%左右的比例,并没有改变对方市场的整体交易习惯和交易特点。“这个经验尤其值得深港通关注,它体现了‘买卖+差异’的逻辑。沪港通开通后,每天过境的钱基本上是总交易量的20%,也就是说,以1/5的过境钱支撑了100%的过境交易量。”
截至目前,香港82%市值的股票、约300支股票已纳入港股通的标准,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港股进行投资;重要的是,如果内地企业没有选择在A股上市而是在香港上市,以前内地投资者不能分享内地企业的业绩增长,例如腾讯在香港上市,过去内地投资者无法购入其股票,沪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也能投资这些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优秀企业。“无疑,沪港通给内地投资者带来交易上的便利和更多的投资机会。”毛志荣称。
这位港交所的董事总经理指出,“从总体交易情况来看,沪港通已经表现出两大积极影响:一是正在改变A股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大家知道港股80%的交易量来自机构投资者,而A股市场以散户居多;二是起到在市场中平衡买卖力量的作用。目前沪港通、港股通都是平稳运行,毫无疑问,这样的积极影响未来也将在深港通开通后得到印证。”毛志荣这样预测。
人物访谈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谈资产配置
“多元化是避险和增值的稳妥选择”
自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香港和上海两地资本市场获益颇多,而深港通如果实施,也将使中国资本市场更趋近国际化。在“2016深港通策略研讨峰会”的群访环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不仅谈到资产配置的要义,还谈到当前火爆的房地产投资和供给侧改革。
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的功能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连平:整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在短期内对资本市场有一定压力,但改革将有利于资本市场中长期有序发展。一方面,随着去产能、去杠杆任务的深入推进,大部分传统落后行业进入阵痛期,企业破产重组等风险逐步释放,市场违约风险可能增加,在股票和债券市场引起波动;另一方面,改革也在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的功能。
在股票市场,要尽快推进主板市场IPO由核准制转为注册制,培育市场成熟度;制定统一的规则体系和交易系统,实现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建立多层次股票交易平台之间的转板衔接机制。
谈资产配置??机构投资需关注信用债风险问题
南方日报:在“资产慌”大背景下,机构和个人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连平: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仍面临投资品不足的的问题。过去一年,资金频繁游走于股票、房地产、债市、大宗商品等领域,并因此造成短期集中的冲击;而随着投资“走出去”需求的增加,资金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空前旺盛。在此大环境下,机构可以考虑谨慎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但同时需要关注信用债风险问题;适当地配置权益类资产,有选择性地配置大宗商品和部分海外资产。
个人方面,多元化应是避险和增值的稳妥选择。长期来看,中国正迎来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时代,类比发达经济体的情况,直接融资蓬勃发展的阶段将催生个人资产向资本市场迁移。
谈房地产投资??面包价格很可能不及面粉
南方日报:深圳楼市去年暴涨,有人认为当下投资房地产仍是个不错选择,您怎么看?
连平:尽管房地产行业相对其他领域具有相对较高的阶段性投资价值,但其面临的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房地产投资不仅受政策影响大,还面临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如繁琐的手续使房地产购置周期较长,流动性较低。又如房企高价拿地提升未来房价预期,但从历史情况来看,面包价格很可能不及面粉,比如2009―2014年,京沪成交的71个“地王”中有4个已经退地,已销售的48个项目中有19个销售金额低于土地出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