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股票大盘

港股市场20年:中资企业的海外资本牧场

时间:2017-06-28 02:47:00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记者 邵好 ○编辑 邱江

20载弹指一挥间。在香港资本市场“落地生根”的中资企业家数,已由最初的40家左右跃升至如今的约千家。

上证报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年间,中资股(红筹股+H股+中资民营股)数量在港股的占比从1997年的6%提升至目前的48%,市值占比从1997年的16.29%提升至目前的60.69%。互惠互利,从来都是罗湖两侧沟通的基础:南下的企业,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香港资本市场,则为内地企业打开了一扇窗,助其成长。

开放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正在拉近内地与香港的距离,A股、H股上市公司正展开愈来愈密集的交流,拥有两地上市平台的公司越来越多。“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一曲脍炙人口的《狮子山下》唱出了共同的心声。

逐波“递推”

“0168!”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时,一个崭新的代码在香港联交所的屏幕上闪烁,大厅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时任青啤董事长张亚东与时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一起端起盛满啤酒的玻璃杯,频频向在场的嘉宾祝酒。青岛啤酒成为首家赴港上市内地企业的瞬间就此定格。

那一刻,张亚东或许不会想到,这一场洋溢着青岛纯生啤酒醇香的上市酒会,悄然孕育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资本时代。

青岛啤酒是首批获准赴港上市的9家内地企业之一,紧随其后,上海石化(600688,股吧)、仪征化纤等一批公司相继登陆香港市场。

“青啤开了先河,但受限于当时内地企业对证券化、香港上市还不够了解,涓涓细流直到香港回归之后才变成奔腾的潮水。”一位曾参与多起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方案设计的资深投行人士认为,1997年以前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更多的意义并非体现在公司身上,这一切,直到香港回归后才逐步改变。

现在回望,恰恰是这些看似“行政命令性”的先试先行,为内地企业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对于无数希望“走出去”的企业而言,赴港上市无疑是能够“一石多鸟”的最佳选择。

真正的改变应该出现在1997年10月23日。那一天,中国移动登陆香港市场,成为香港回归后的首单重磅IPO,募集金额高达323.63亿港元。此后,华电国际、首都机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国企相继完成在港上市。2000年6月22日赴港上市的中国联通,更是将募资金额推高至436亿元。

几乎就在几年间,一批“中字头”企业接连登陆香港市场,并成为港股的“定海神针”。

事实上,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外部情况来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令资本市场更为挑剔,优质的大国企才能入得各方投资者的“法眼”。更重要的是,彼时恰逢内地国企改革启程,1997年至2000年,A股新上市的公司达529家,期间国企股份制改造上市的家数占比高达58%,而移动、联通等行业巨擘受限于A股的市场容量,转而选择更宽阔的港股“水域”。

继“中字头”之后,内地民企赴港上市的热潮于2001年发轫。当年12月10日,浙江玻璃的交易代码出现在香港联交所的显示屏上,公司成功在港发行H股1.7亿股,募集资金6亿元人民币,内地民营企业就此跻身H股行列。

此后上市的比亚迪(002594,股吧)则是这一热潮的“助推者”。基于其上市后的出色表现,香港市场一度掀起“比亚迪现象”的探讨:投资者对于内资股的关注,开始从国企的“一枝独秀”转向各类企业的“百花齐放”,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多种新兴行业。

翻阅那段时间的报刊,各地民营企业争相赴港上市的新闻层出不穷,一些民间组织甚至召开上市推介会,为有意寻求上市的民营企业家出谋划策。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推进。证监会2003年4月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原本被视为赴港上市前提的“72号文”即“无异议函”被取消。同年11月17日,香港联交所设立北京代表处。

得益于环境的悄然改变,一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进入港股市场。2004年6月16日,在几乎不被外界关注的情况下,腾讯在港挂牌上市。当日,腾讯股票换手率高达104%,即绝大多数购得腾讯股票的投资者在第一个交易日便将其抛售,完全没有打算长期持有,导致腾讯最终收盘价仅为4.2港元(相当于前复权后的0.8港元)。

“从香港市场本身来说,其在20年间不断成熟、完善,承接IPO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内地经济多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为包括香港联交所在内的证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活力。”普华永道资本市场服务合伙人黄金钱告诉记者。

“汲水”香江

“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募资16亿港元的成功,而是认识了相当一批国际投资基金经理,开阔了视野。”回忆起那段踏上香港市场的岁月,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曾如此感慨。

2002年7月,比亚迪在香港挂牌上市,一度创下了香港创业板的数个纪录,高达16.5亿港元的募资规模,为比亚迪后续发展积累了足够的资金。王传福一度对外表示,开始“两条腿”走路,在产品经营之外进行资本经营,更加自由地去兼并、去收购。

资本市场让比亚迪甘之如饴。2007年12月,比亚迪将负责手机业务的比亚迪电子分拆上市,从而为其获得了更好的估值水平和市场预期,为其手机业务进一步融资拓展了空间。

与比亚迪和王传福的故事类似,那些率领企业赴港上市的企业家,大多对证券化带来的改变颇有感触,除了募集资金,常被谈起的还有管理的规范化,以及面对资本市场时的自信。

“规范化是内地企业进入港股市场的另一个台阶。作为很多企业首次证券化的目的地,香港市场需要上市企业有着良好的内控机制,通过专业机构的合规性审核。”黄金钱表示,只有迈上这一级台阶,企业才能被香港资本市场所认可。

在前述投行人士看来,王传福所言的“开阔了视野”,其实更为重要。“那时,大多数企业只知道生产经营、内生增长,对资本运作、兼并收购知之甚少。港股市场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承担了普及这方面知识的任务,继而成为这些公司的资本练兵场。”

以青岛啤酒为例,2003年1月23日,公司引入全球最大啤酒制造商安海斯――百希望(AB公司)为战略股东,分3次向后者定向发行14.16亿港元强制转股的可转换债券。在青岛啤酒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一重大合作,被业内视作青啤借力香港资本市场步入国际化时代的大手笔。

对于有着巨大资源储备的“中字头”国企来说,驰骋港股市场则更加得心应手。自1999年11月开始,一度以“中国电信”之名挂牌港股的中国移动便启动了整体上市方案,通过连续3次资本运作,分3批将全国十余省市的移动资产装入体内,最终于2004年7月1日收购剩余各省移动资产,从而实现了中国移动整体上市。

最耀眼的当属国有银行的华丽变身。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此后,五大行接受了汇金总计450亿美元的注资,并分别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一波气势磅礴的内地银行赴港上市浪潮开启:2005年6月23日,交行H股在香港上市,募集168亿港元;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上市,募集715亿港元;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募集867亿港元;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在港募资999亿港元;2010年7月16日,农行H股在港上市,募集935亿港元。

“香港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港股市场自然是对接全球的试验田。”多年跟踪香港市场的一资深投资人士感叹道。回溯20年风雨历程,港股市场的每个精彩瞬间,无不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改革烙印。与A股一样,同是反映国家战略的历史画卷。 归去来兮

香港回归20年,恰是内地企业迈向市场化、证券化的20年,也是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携手快速成长的20年。

1997年至今,A股市场完成了大跨越,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第一大新兴资本市场,也是世界增长最快的资本市场。就在上周,A股纳入MSCI指数终获成功。

港股市场同样如此,其上市公司家数从1997年的658家扩展至目前的超过2000家,市值总规模从3.2万亿增长至目前的28.54万亿。期间,中资企业功不可没。在上市公司数量方面,中资企业占比从1997年的6%提升至目前的48%;在市值方面,中资企业占比从1997年的16.29%提升至目前的60.69%。

黄金钱认为,正是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使得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孕育出了一批伟大的企业。

“证券市场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公司和行业龙头,从上市公司就能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上海市双创投资中心总经理张赛美表示。

原本因政策等原因无法在内地A股上市的腾讯,已然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上市以来其股价上涨超过400倍。时至今日,公司多项财务指标仍保持着高速增长。

近年来,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的交流明显增多。尤其是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给两地投资者提供互联互通桥梁的同时,也加剧了两地上市公司的双向流动,一批已经在香港上市的行业龙头,选择私有化、分拆等方式,谋划登陆A股市场。

2016年9月,万达商业从港交所摘牌,完成私有化。彼时,距离其完成在港上市仅过去一年半。正如市场所预料的那样,此后不久,万达商业便出现在了A股IPO“候场”名单中。

反之,部分A股公司则在谋求H股平台。如沪市上市公司大众公用(600635,股吧),其于2016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发行H股,募集14亿港元,形成了“A+H”双平台。

又如南方航空,6月27日宣布,拟在A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8亿股,募集不超过95亿元人民币,同时在香港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9亿股H股,募集不超过36.9亿港元。一旦发行成功,南方航空将从两地获得超百亿元资金补充。

黄金钱认为,相较于A股,港股市场更加国际化,如果内地企业想接触国际投资者,或是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港股上市平台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前述投行人士看来,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因其各自的特点,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企业自身的眼光也更加开阔。选择两个市场同步上市,或是同步启动资本运作,已是越来越多企业的常态化手段。”

20载风雨历程,20载紫荆绽放。香港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内地企业的海外资本牧场,将谱写更多壮丽的诗篇。

  • 上一篇:粤港金融合作再跨一步:香港银行账户可在粤直接缴费
  • 下一篇:主业承压 波司登转战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