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朱萍、柳旭。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计划在2020年实现零售业务规模过百亿,力争进入国内医药零售前三强。”7月26日,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助理总经理战海涛在旗下零售青岛旗舰店揭牌仪式上表示。
按照计划,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将以发展“专业药店”和“社区连锁药店”为核心业务,探索 “服务零售业务”,加大力度推动零售门店建设。战海涛表示,目前已经有多项政策出台,利好零售药店发展,如2017年9月底前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销售利润和医院经营利润脱钩。
目前,业内达成的共识是,医药零售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在于处方外流。不过,在处方外流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之前,零售药店很难占据销售终端的高点。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亦指出,“对于医院来说,在没有建立一个合适的医院收入补偿机制之前,他们是不愿意降低医院药房的销售份额的,因为医院也需要生存。”
跻身DTP阵营
7月26日,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旗下青岛德信行惠友大药房正式揭牌,该药房是华润医药商业集团零售业务在青岛的旗舰店。
据了解,该药房是一家专营DTP药房,有执业药师3人,药师8人,还有1个主管药师。该药房目前有二百多品规,店内药品已接入青岛医保体系,实现医保实时结算。
对于药店选址标准,战海涛表示主要根据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和医疗资源会有优先级的排序,目前营业额最高两地是山东省和江苏省,在西南和西北都有布局,但是零售的资源正在建设。“具体会选址在上述地区的医疗机构周边、医保经办机构附近,或者在地标性区域。青岛德信行惠友大药房符合各项选址指标。”
据华润医药2016年年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共有零售药房739家,DTP药房64家,覆盖27个城市。2016医药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逾39.14亿港元,约人民币33.75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7.2%,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15.4%。
DTP(Direct to Patient)即高值药品直送,DTP药房模式则是指制药企业或大型渠道商将产品直接授权给药店做区域经销代理,省略中间分销环节。患者凭处方直接到药店领取药物,获得用药指导。
包括华润医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601607,股吧)等医药商业巨头拥有丰富的工业产品资源、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随着招标降价、降低医院药占比的政策的影响,有不少原本在医院市场的药品选择弃标流向院外市场,这部分产品将逐步通过DTP模式来销售。而这也是诸多连锁药店加入到DTP阵营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战海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华润医药会优先考虑DTP模式,另外还将聚焦于发展慢病方面的贴近于社区的连锁药店模式。“DTP的销售规模很大,但是盈利占总营业额比例在下降,因为医保招标导致利润率在下降,如此次纳入医保的赫赛丁,零售价格从20000多元下降到7600元。我们之后比较期待的盈利点是大健康品类药品。”
按照计划,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将以发展“专业药店”和“社区连锁药店”为核心业务。 其中,专业药店以肿瘤与免疫制剂等高端品类为主的特点,继续扩展对利益相关群体的服务提供;社区药店覆盖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提供多元品类和服务。
深耕医药零售
对于医药零售的发展,包括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都表示看好其前景。国药控股就在其2016年年报中表示,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医保覆盖提高的推动下,医药行业将充满机遇,零售领域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战海涛表示,目前已经有多项政策出台,利好零售药店发展。比如“医药分家”、“分级诊疗”等政策直接利好医药零售行业。
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认为药品零售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报告》指出,2016年,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为3679亿元,同比2015增长 9.5%,且随着国家各项医改及健康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药品零售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医药分开后,零售终端成为主要医药终端渠道。在战海涛看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推进,未来十年将是国家医药分家深入实施的十年。按照国家相关政策,2017年9月底前将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销售利润和医院经营利润脱钩。未来十年,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与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互联互通,药店分级政策落实推动药店分层承接外流处方。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药品销售的主渠道是医院,零售药店尚未成为我国医药销售的主要终端,而处方外流短期内仍不可实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通过医院实现的药品销售额占整体药品销售额的64%,通过药店实现的药品销售额仅占10%。
以华润医药自身为例,在分销网络方面,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华润医药分销网络覆盖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客户包括二、三级医院4280家,基层医疗机构35865家,而零售药房则为19306家,2016年华润医药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140亿元,同期华润医药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33.75亿元。医院及药店销售终端差距仍很大。
上海医药亦是如此。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覆盖各类医疗机构超过25139家,旗下品牌连锁零售药房则为1807家。2016年上海医药医药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逾人民币1086.18亿元;医药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仅约51.53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睿咨询董事长吴学东也认为,“医院收入的补偿机制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医院和医生的导向上来说,处方外流,把药品放到零售市场去销售这种机制他们是不愿意建立的。”
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亦持有类似意见,“在处方外流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之前,零售药店很难占据销售终端的高点。目前国家希望处方外流,但是没给医院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医院肯定不情愿将自己的营收外流,因为医院也要盈利生存。”(编辑:刘瑞)